山风海韵织锦绣——月塘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描绘共富新图景
2025-08-22 11:39:00 林英 林伟 梁龙龙 陈俊水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林思宇  

片区“跨村联建”,高校科技团队助力,移风易俗不断深化……秀屿区月塘镇立足实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成实景。

今年以来,秀屿区月塘镇紧扣民生福祉,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积极践行区委五届十次全会关于奋勇争先推动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和“区域富强、生活富足、生态富美、精神富裕”任务要求,以党建为引领、产业为支撑、民生为落脚点,深耕乡村经济,建设和美乡村,奋力描绘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生动图景。

党建领航 渔旅融合

8月7日,月塘镇领导带领各村党支部书记前往东潘社区、洋埭村、岱前村片区,开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场观摩。大家一路看、一路议,实地感受片区联动发展成效。

近年来,月塘镇探索构建“跨村联建”模式,以东潘、岱前、洋埭3个村(社区)为重点组建片区党委,以海产养殖为主导产业,整合土地、文旅、人力等多元资源,成功打破“单村作战”的发展瓶颈,入选我市今年计划打造的60个乡村振兴共富示范片区建设名单。借助片区化“跨村联建”的东风,当地的共同富裕之路迎来新机遇。

在片区党委的推动下,岱前、洋埭等村凭借连片滩涂的天然优势,联动打造千亩肥水养蛏示范基地。秀屿区域位于平海湾北岸,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产出的海蛏品质优,成为秀屿传统名优海产品。

“过去村民搞养殖缺技术、缺销路,空有资源却难以致富。”岱前村党支部支书陈春兰说,为助力养殖户获得专业技术支持,在镇政府的支持协调下,村里先后邀请南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团队前来指导。经过持续的选苗育种试验,养殖成本显著降低,最终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养殖发展新路。

目前,岱前村已开发滩涂3600多亩,注册“岱前蛏”商标,推行精品化销售和蛏干粗加工,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该品牌已获省级“一村一品”认证,年产量600吨,产值突破3500万元。月塘镇将着力推进品牌打造,通过“一品一码”溯源系统,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实现从生产到加工全链条品牌化运营,进一步带动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

依托滨海旅游资源,打造集民宿、旅游与研学于一体的东潘滨海公园。

随着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滨海旅游成为新的增长极。今年暑期,东潘社区滨海公园迎来客流高峰,每日众多游客前来观海戏沙、赏石打卡。依托滨海旅游资源,东潘社区打造集民宿、旅游与研学于一体的滨海公园,相继落地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等3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自公园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成为秀屿区短途休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推窗见海,耳畔鹭鸣,感觉非常惬意。”来自泉州德化的游客徐丽琳对入住“鹭港”海景民宿的体验赞不绝口。民宿老板吴苗苗是东潘社区人,此前长期在外生活。去年春节,她返乡时被滨海公园的热闹景象触动,看准家乡发展潜力,决定投资民宿。今年民宿开业后,预订热线不断。

据东潘社区党支部书记潘国华介绍,社区计划下一步盘活闲置小学教学楼,将其改造为研学基地及回乡创业总部,既能高效利用闲置资源,又有望带动村财增收与村民就业。

科技赋能 产业升级

走进砺山农场,近2米高的黄麻植株连绵成片,长势良好。微风拂过,绿浪翻涌,蔚为壮观。而此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石场,生态受损、土地闲置。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月塘镇党委政府积极对接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团队开展合作,利用30亩废弃石场试点建设麻类植物种子库,并打造规模化麻菜种植示范基地,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与村集体增收有机结合的新路径。

福建农林大学祁建民教授介绍,菜用黄麻营养丰富,亩产可达4400—5000公斤,市场价格每公斤8—10元。其加工制成的超微精细粉可用于药品、食品等多种产品研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作为砺山农场的“技术管家”,祁建民及其团队从品种筛选、精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到科学采摘,全程提供技术指导。

基于该合作项目,当地正积极推进“联农带农”项目,计划投资55万元建设大棚,开展黄麻烘干、研磨等初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并从中受益。

记者了解到,福建农林大学还在砺山村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助农直播。8月14日,在砺山村电商助农中心,村干部郭海英与福建农林大学学生曾桓桓共同开展直播带货活动,洋埭海蛎、岱前海蛏、西山线面等农特产品凭借产地直发优势,吸引消费者关注。

“大学生的加入让助农直播更具活力。”郭海英说。通过直播,当地农产品销售渠道得以拓宽,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步提升,还为12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自今年5月为村民代卖农产品以来,电商助农服务收获各界好评。

数字赋能,精准盘活沉睡资源。依托“全市一张图”,月塘镇融合卫星遥感与耕地台账数据,精准定位撂荒地、盐碱地、闲置厂房等低效资源1800余亩,并统筹推进74个强村富民项目,带动682万元投资落地,促进各村资源互补、协同发展。

据月塘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林晓雷介绍,当地聚焦“一米、一面、一马糕、一蛏、一蛎、一景点”等乡土特色品牌,依靠农村种植大户、致富能人、农创客、技术人才、龙头企业“五方”带动力量,打通资金变股金、产品变商品、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垦区变景区的“五变”路径。现已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东潘滨海公园、千亩肥水养蛏基地等,西园、洋埭分别凭借“马糕”“海蛎”获评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各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提升。2024年,全镇11个村居集体总收入同比增长86.9%,均超20万元。

此外,月塘镇创新“村企共建”模式,推动规上企业与村居深度绑定,组织村居对接联宏联轩、中天农业、永创物流等镇内企业,为企业主动提供土地、用房、人力等资源。以“吃玩乐”为破题点,推进“月埔—双告山—西园”3个中心村商圈抱团发展,培育延德家庭农场、人间有味美食园、月塘民俗文化馆等一批示范合作项目,实现了村企融合、集镇繁荣。

文明浸润 乡风和美

8月15日,月塘镇第三届村运会开幕。当晚,篮球赛作为首个比赛项目打响揭幕战,现场喝彩声、加油声此起彼伏。

月塘镇举办第三届村运会篮球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本届村运会设有篮球、拔河、挑担等多个贴近乡村生活的项目,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以赛促文,以文化人。月塘镇将移风易俗当作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引擎”,通过活动铺路、宣传带路、典型领路,推动群众行为规范、文明观念与精神生活全面升级。

利用节日人流集中的契机,月塘镇创新推出移风易俗“三个一”行动体系,以每村“一新风座谈、一文艺演出、一文明赛事”为重点,融合莆仙戏小剧、村规民约快板、十音八乐等接地气的文体节目,举办新春座谈会、村“BA”、文艺踩街等一系列活动,引导群众主动成为文明新风的倡导者、践行者与守护者。

当地还组织“三官一律”、文明志愿者、乡村“法律明白人”等,在各村居开展民法典专项宣传,增强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聚焦“能人、党员、企业家”关键群体,该镇鼓励其带头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攀比炫富等不良风气,将节省资金投入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不比阔气比公益”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每年奖教助学捐资超200万元。

作为秀屿区深入实施“践行公民道德 树立文明新风”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试点镇,月塘镇通过夯实阵地、强化队伍、办好活动等措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今年,该镇青年响应号召踊跃征兵。经筛选、体检,已有17名青年确定入伍,即将于下月奔赴军营。

环境整治关系民生福祉。前不久,月塘镇以新文路、沁峤路等主干道为重点,组织11个村(社区)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探索推行“一周一考评”机制,以考促干、以评促改,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向景区化标准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力。

山风携海韵,沃野展新姿。面向未来,月塘镇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奋进之姿、实干之笔,续写山风海韵交织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和美莆田、共同富裕”贡献月塘力量。

秀屿要闻
产业经济
乡镇、部门动态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17002539号-1
  • 莆田市秀屿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秀屿区机关大院内
  • 邮政编码:351146 联系电话:0594—5855099
  • 投稿邮箱:xybdz2014@163.com
  • 举报电话:0594—5855099 举报邮箱:xyqrmt603@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莆田市秀屿区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