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鸥鸟翩跹。沿着秀屿区243公里蜿蜒的海岸线,鲜红的党旗如跳动的火焰,点燃了向海图强的澎湃激情。作为坐拥2800平方公里海域、65个渔村的海洋大区,秀屿不仅是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还拥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2024年,全区渔业产值高达78.04亿元,稳居全市首位。 南日岛风光旖旎,海上风车点缀其间,蔚为壮观。 近年来,秀屿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创新打造“三红三强”海疆党建品牌,让党旗在海疆一线高高飘扬,将基层党组织锻造成凝聚人心、推动发展、守护安宁的坚强堡垒,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海疆振兴之路。 锻造红色堡垒强引领 6月26日,在埭头镇石城村的安民铺乡村记忆馆里,驻村第一书记曾杰龙指着展板,向参观的党员群众动情讲述1999年的难忘记忆。这座由旧校舍改造的展馆,从古老的渔耕器具到翔实的文书档案、照片雕塑,全景式展现了石城村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的乡村振兴历程,特别是“五大振兴”的丰硕成果,是党员群众汲取力量的“红色加油站”。坚持党建引领,石城村成功打造共同富裕“样板”,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多项荣誉。 石城村的蝶变,正是秀屿区强化海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一个缩影。 选好“领头雁”,带出好班子。该区严把“两高两强”标准,选优配强乡镇和村级党组织书记。通过“党性教育强能、专题培训增能、考察学习赋能、晾晒比拼提能”的“四能”培养法,锻造了一批能扛硬活、善打硬仗的“好班长好班子”。全区已有21个村党支部获评“五星级”,13个村党组织荣获市、区先进称号。这份组织力,在风雨考验中尤为珍贵。面对多次超强台风封锁全省第一离岸大岛南日岛时,正是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沉着应对,确保了生命财产安全。 建强“雁阵群”,激发新活力。深入实施“五雁赋能乡村振兴”行动,打造“头雁”领航、“群雁”攻坚、“雏雁”储备、“归雁”反哺、“飞雁”助力的立体化人才梯队。业务培训、擂台比武、项目拉练、乡情感召……多措并举下,海疆村居的“两委”班子呈现出“领头本领强、中坚力量大、后备活力足”的生动局面。 创新“好机制”,服务零距离。针对海疆地区海上活动频繁、情况复杂的特点,该区创新建立“有事情到村部有困难找干部”等五项平急转换机制。通过“百名干部进村入户”“村BA”“红歌赛”等活动,密切了党群联系,让“有序生产、有事报告、有求能应、有难可帮、有叫即到”成为共识。140余支党员先锋队、3000余个党员示范岗,成为应对急难险重任务的坚强前哨。 用活红色载体强产业 驱车在风景如画的环海公路上,石城环海公园跃入眼帘。蓝天碧海温柔相接,滨海栈道上彩色的帐篷与远处转动的风车相映成趣。这座占地约1.35万平方米的滨海生态公园,依托奇石海岸线,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吸引众多游客观海踏浪、赶海拾贝。这抹亮丽的风景线,正是秀屿区以“党建红”赋能“产业强”,打造海疆地区“金银滩”的生动实践。 石城环海公园依托奇石海岸线,成为网红打卡点。 组织搭台,向海图兴。该区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一村一策”盘活资源、抱团发展。党组织领办、联办合作社86个,成立村办公司17家,发展特色产业,培树了埭头镇汀港村(海蛎)等9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创新“跨村联建”模式,31个村组建10个片区党委,打造1个市级重点片区,2024年联建村集体经济总和超1135万元。科技赋能同样亮眼,提炼全国首单村集体海洋碳汇交易经验,完成交易18笔109.6万元;扶持40个村入股海上风电,年稳收320万元。 福建省汇鑫城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加工厂内,工人们在处理海参。 党员领跑,向海图强。在福建省汇鑫城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加工场,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熟练地处理着海参,经过系列工序,每天约有4万公斤海参完成粗加工。作为莆田“北参南养”的开创者,汇鑫城依托石城优质海域,年繁育苗种超千万只,产值4000多万元。“我们将持续扩大规模,明年产值预计达1亿元。”负责人林晓滨信心满满。 这正是秀屿区党员带头致富、带动共富的鲜活写照。全区培育重点龙头企业56家、家庭农场40个,做大生蚝、海带养殖,做优蛤蛏、贻贝种业,做强海参等精深加工。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联农带农合作共富”活动,引育“南日小渔哥”等“带富先锋”,带动4万余名群众就近从事海洋产业,海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 莆田首座深海智慧渔旅养殖平台“闽投秀屿1号”抵达秀屿海域。 新质赋能,向海图新。该区坚持科技兴鲍,持续做大做强南日鲍品牌。投用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平台“国能共享号”,落地全国首个鲍鱼科技产业园,南日鲍荣登中国地理标志鲍类品牌榜首,正洋水产获全国首张龙须菜有机认证。深入实施“海上秀屿”“海洋富区”行动,成立海洋经济科创联盟、闽台融合大食物观研究中心,组建“一方气”“一粒米”等六大产业党建联盟。 创新“红旅+渔旅+体旅”融合模式成效显著。“我在南日有片海”认养、全国海钓赛、全省开海文化季等活动火热开展,带动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11.2%和15.9%。“滨海旅游 五彩秀屿”品牌日益响亮,沿海3镇获评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南日“黑金条”等11次登陆央视,昔日的“界外荒沙滩”正蝶变为“旅游黄金地”。 织密红色网格强基础 6月26日下午,平海镇海上枫桥调解中心内气氛严肃而有序。中心负责人许福生正召集工作人员,利用“全市一张图”平台进行线上会商研判,合力化解一起涉渔纠纷。 平海镇海上枫桥调解中心。 这个设在渔港内的调解中心,集来访登记、人民调解、评理、三官一律、会商研判、巡回法庭等功能于一体,是秀屿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向海延伸的关键一环。中心推行的“红港亮灯+红心参与+红夜调解”等创新工作法,已成功化解涉海涉渔纠纷300余起,“三评解纷”工作法更入选福建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 数字赋治,织就“智慧网”。该区依托“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划分网格1375个、单元16466个,同步成立网格党支部(党小组)923个、单元党小组776个,选派党员联系户2800多名。创新性地在环岛绕湾成立4个海上党支部、23个海上党小组,真正将支部建在海上、党建延伸到波涛之上。运用闭环工作机制,高效采集办结事件24万余条,办结率99.92%。链接船舶动态管理系统,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监管网,全力守护渔民安全。 多元共建,凝聚“同心圆”。深化“1+8”基层治理行动,打造平海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行镇和海上枫桥调解品牌。联动海渔、海警、公安等26个涉海部门及镇村党组织组建党建联建共同体,创新设立秀屿区“商渔共治”联管中心,建立“五联”工作机制,涵盖联合执法、纠纷调处等12项内容。大力弘扬双拥传统和榜样力量,如荣登“中国好人榜”的南日岛教师夫妇施建忠郭丽蓉、“海岛民警”杨秀青、“以岛为家”的秀屿海警等,让榜样的光芒照亮海疆。 南日镇东岱湾海上党支部打造“老船长调解室”,协调涉海涉渔矛盾纠纷。 力量下沉,当好“贴心人”。该区坚持力量向一线倾斜,薄弱环节在哪里,党员干部就下沉到哪里。深化“机关+农村”共建,选派37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6个小岛村实现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全市先行探索“下沉力量协同”机制,21名区领导带领96个区直部门、近千名机关干部下沉村居,463名“三官一律”联系每个村(社区),确保“介入早、反应快、化解小”。探索海上“红管家”模式,组建党员渔民“海上工作队”,建立“海上党员‘110服务队’”、“老船长调解室”等前沿阵地,建设功能集成的“红色港湾驿站”,致力实现“小事不出船、大事不出港、矛盾不上岸”,让党旗飘扬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