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屿区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碳汇渔业 在秀屿区埭头镇筶杯岛,阳光照射下,海面波光粼粼。林蚝(福建)水产生蚝科技养殖示范基地里,生态浮球吊养的蚝排纵横交错,蔚为壮观。作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在兴化湾海域建设1.5万亩三倍体牡蛎养殖示范基地及5000亩贝藻生态健康养殖基地。 “海水贝藻类养殖不仅具有高效的‘固碳’作用,还能净化水质、提供食物等,对于改善水环境、促进渔业发展和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林蚝(福建)水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丽玉表示,基地总碳储量达2万多吨,公司于2022年实现全国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正在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开展碳测量、碳足迹等合作活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海洋碳汇,是指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具有单位面积固碳潜力大、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等特点。秀屿区海岸线长,海水养殖面积2万多公顷,占全省10%;全区贝藻类年产超50万吨,测算年碳汇量约28万吨,海洋渔业碳汇储量可观。然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也存在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秀屿区立足实际,出台加快建设“海洋富区”推进海洋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将碳汇渔业列为“十四五”全区重点工作方向,向改革发力,点“碳”成金,逐“绿”前行。秀屿区打造蓝碳发展高地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入选2023年莆田市十佳改革案例。 南日岛海域注重生态养殖,推进碳汇渔业发展。蔡昊 摄 创新技术引领低碳化建设。秀屿区依托南日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扩大固碳品种养殖规模,大力推进花蛤、鲍鱼、牡蛎、双线紫蛤“四大贝苗”种业创新和水产养殖,引进北方大型海藻龙须菜“鲁龙1号”,实施龙须菜、海带轮养模式,提高固碳增汇水平,推广绿盘鲍、扇贝、贻贝等贝类养殖品种。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在南日垦区和后海垦区创建了以虾蟹贝多营养层级生态养殖模式为主的核心示范区,在提升水产品质量、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减少排放。秀屿区荣获“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称号。 秀屿区还创新机制,引领全社会参与。秀屿区探索碳汇渔业发展新业态,率先建设海洋碳汇交易市场,引导工业企业购买渔业贝类碳汇来抵消自身碳排放,完成全国首例双壳贝类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推动南日镇云万村、岩下村与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达成全国首单村集体海洋碳汇交易,打开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及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共同推进“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海洋碳汇经济。创新构建“检察+蓝碳”司法保护协作机制,通过使用认购海洋碳汇的方式,引导当事人进行生态替代性修复,发挥司法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去年,全市首起适用海洋碳汇赔偿机制涉生态环境案件宣判,为推动海洋碳汇赔偿机制在司法实践领域的落地施行提供了借鉴。眼下,秀屿区积极推动海洋牧场蓝碳开发机制与价值创新转化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由秀屿区与厦门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合作,已完成《莆田秀屿区海水养殖碳汇资源普查和潜力评估报告》编制;初步研究拟定海水养殖碳汇核查登记管理信息平台架构和功能模块设计工作,推进信息平台软件开发;正在制定《莆田市秀屿区海水养殖碳汇开发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项目内容,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碳汇发展创造有益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