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屿区第二实验小学:泥塑艺术进校园 非遗魅力润童心
2022-10-06 10:35:00 何雨晴 陈丽群 来源:  责任编辑:何雨晴  

在秀屿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泥塑教室里,学生们正“大刀阔斧”,看似不起眼的一团泥巴经过拍打、揉捏后,逐渐变成一件颇有风采的工艺品。或精雕细琢,或泥条盘筑,形象传神的泥塑作品摆满了教室,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该校在传统特色课程基础上,充分挖掘现有教学资源,开设第二课堂——泥塑社团活动,在学校的大力发展下,泥塑艺术在校园内正不断绽放出新的光芒。

图片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实践性、操作性、可塑性强,学生在玩中做,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获,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2006年5月20日,泥塑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从泥土中走进泥塑世界,感悟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推进民间艺术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承和发扬。

图片

据悉,为让泥塑课堂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泥塑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设置不同课程,其中,低年级以创作生活小物件为主,旨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立体性,形成立体概念,从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物件入手,培养学生对泥塑艺术的兴趣。中年级以创作动、植物为主,在创作生活物件作品的基础上加大难度,进一步引导掌握团、挤、捏、搓、切、划、压等泥塑基础造型技巧和各种泥塑工具,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作愿望,提升创作空间。高年级则以创作人物、故事等为主,在此类泥塑的创作过程中,学生能更自由地、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力和表现力,融入自己的想法与思考,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图片

同时,还鼓励学生从身边挖掘资源,融入本土元素,通过“泥”把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对家乡的热爱以及美好生活的幸福瞬间塑造出来。学生运用“泥”塑造出了家乡的“四大水果”枇杷、桂圆、柚子、荔枝,塑造出了“家乡的美食”卤面、海蛎饼、扁食等,还把“家乡的美景”土海湿地公园的花海、南日岛的风光、天云洞的奇石等通过“泥”搬进课堂,学生更加亲近乡土,增强了对家乡特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突显人文价值,尽显育人实效。

图片

一团小小的泥,种下了一颗美育的种子。自泥塑课堂开展以来,每年的校园艺术节上都会举办一场“泥塑竞技大赛”和“泥塑作品成果展”,为学生搭建一个弘扬个性、展现自我、学习交流的平台,让泥塑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百花齐放。该校泥塑课堂通过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在传承民族文化中育人,提高了校内课后延时服务质量,也成为了该校艺术教育中的一大特色,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2020年9月,学校申报了区级泥塑课题研究;2021年8月,开发了泥塑校本课程;同年9月,该校申报的《核心素养下莆仙民间传统手工艺走进课堂实践研究》课题获省级立项,泥塑便是研究中的一个项目。泥塑特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图片

“下一步,学校将不断探索与创新泥塑课堂发展之路,以泥塑为载体,深耕美育教育,推进泥塑课堂持续焕发光彩,打造特色校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明胜说。

秀屿要闻
产业经济
乡镇、部门动态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17002539号-1
  • 莆田市秀屿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秀屿区机关大院内
  • 邮政编码:351146 联系电话:0594—5855099
  • 投稿邮箱:xybdz2014@163.com
  • 举报电话:0594—5855099 举报邮箱:xyqrmt603@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莆田市秀屿区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