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山闽水物华新 | 习近平:下党这个地方,我来了一次,一辈子都忘不了
2022-08-15 08:40:58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何雨晴  

地委书记真的要来!下党人坐不住了。从来没有接待过这么大的干部,平时办公的王氏祠堂紧挨着牛棚,寒酸不说,气味都令人窒息。一下子来这么多人考察、调研,在哪里歇脚、在哪里开会?

乡里找来找去,盯上了下党乡政府所在地下党村村口的鸾峰桥。这是寿宁县木拱廊桥中最为壮观的一座,是全国单拱跨度最长的贯木拱廊桥,可当时满是杂草和牛粪,花了很大工夫才洗刷干净。

大家纷纷贡献出家里的凳子、桌子、脸盆,给客人们歇脚、洗脸做准备。鸾峰桥对面的小学,也收拾出来做会场。

1989年7月19日6点,习近平一行就乘车从县城出发,约9点到达平溪乡上屏峰村。往前,没有通车的路了,离下党村还有7.5公里,大家只能下车步行。

戴上草帽、搭着毛巾、拄着木杖,大家顶着炎炎烈日,在崎岖山路上前进。沿途有当地老百姓自发送来的药草茶、绿豆汤,喝完继续走。

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下党村时,大伙浑身早已湿透了。当地干部在鸾峰桥上拉起一块塑料布围了个小圈,习近平和大家一样,在里面拿了一桶水,从头到脚冲下去,然后换了身衣服,就开始开会。

设在小学的会场里,台上是一张桌子、三把椅子,铺在桌上的,是村民从家里拿来的床单。

习近平对杨奕周说:“你坐中间,我们两个坐在边上,听你讲。”

老杨一下子就紧张了,手发抖,说:“你让我坐在那儿我讲不出话来啊。”

“我们尊重基层同志,你就放心大胆地坐在当中,讲给我们听。”

老杨平复了一下心情,坐在习近平和陈增光中间,开始汇报工作。

听后,习近平对下党乡的发展进行具体指导,并初步确定了帮扶重点。

午饭是在鸾峰桥上吃的。坐在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凳子上,就着泥鳅、田螺等乡村小菜,大家吃得挺香。

饭后,稍作休息,习近平又进村入户、访贫问苦。

下午3点,习近平提出不再原路返回,去现场考察要修的那条路。那是一条狭窄的山间路,很久都没有人走,荆棘丛生,高低不平。杨奕周拿着一把柴刀走在前面,边劈开杂草边往里走。每个人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做拐杖,跟在他后面。大热天走在草丛中,就像待在大蒸笼里,一个个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渴了,就捧溪水喝,抹把脸,继续走,一直走到下屏峰村。晚上8点左右,一行人才回到寿宁城关。

参加调研的时任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连德仁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这一天,乘车5个小时,步行4个半小时,开会座谈访贫2个小时,一路风尘,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县城招待所后,许多干部才发现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

地委办公室主任李金贤路上就跟习近平说:“今天我考虑不周,实在是太累了,你身体吃得消吗?”

习近平说:“这点苦不算什么,当年我当知青插队的时候住窑洞,跳蚤咬得皮肤都肿了、烂了。白天干活,挑一两百斤的担子,一肩挑可以不换肩。”

在习近平看来,冯梦龙那样的封建时代的官员都能跋山涉水来到这里,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更要勇于担当,挑战困难。

吃过晚饭,习近平和两名工作人员在县城溜达,转进了新华书店。“没想到寿宁县城书店里还有这么多好书啊!”他一口气买了八九本。

第二天一早,习近平在寿宁县政府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和他同行的是18个地直部门的干部,对面坐着县直对应的18个单位的干部。会上就寿宁县、下党乡的建设工作现场研究、现场拍板。

关于寿宁,他说:这里青山如黛,绿水长流,是大好河山,有广阔的开发领域。

关于下党乡,他说:下党这个地方,我来了一次,一辈子都忘不了。下党不摆脱贫困,我们就愧对乡亲父老。

他还对当地干部说:寿宁虽然经济实力排在后面,但是寿宁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好的,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

“习近平同志这一番话,讲得入情入理,听了让人如沐春风。当时很多干部都说,没想到习书记这么理解我们、鼓励我们,让我们对改变寿宁面貌的信心决心更强了。”连德仁回忆。

会上当场敲定,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 万元,其中40 多万元用来建设水电站,主要解决群众用电和公路建设问题。

(内容节选自《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

秀屿要闻
产业经济
乡镇、部门动态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17002539号-1
  • 莆田市秀屿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秀屿区机关大院内
  • 邮政编码:351146 联系电话:0594—5855099
  • 投稿邮箱:xybdz2014@163.com
  • 举报电话:0594—5855099 举报邮箱:xyqrmt603@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莆田市秀屿区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