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湾国投经济开发区先后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在2025年度省级绿色工厂评选中,该经开区有5家企业入选,数量居全市第一。 依托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湄洲湾国投经开区以绿色低碳为主线,将产业升级、土地集约利用等工作深度融入园区顶层设计,协同推进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规划引领 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11月17日,湄洲湾国投经开区绿色发展案例入选工信部2025年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园区。
这份荣誉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湄洲湾国投经开区对绿色发展的系统性规划与实践。自2022年组建以来,湄洲湾国投经开区便立足“一区多园”模式,锚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稳步前行。 “过去,各个园区‘各自为战’,产业布局分散,资源难以共享,绿色发展缺乏统一牵引。我们通过把准政策导向,为绿色转型夯实制度基础。”湄洲湾国投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朱丽芳表示,作为莆田市“园区20条”的核心实践区,该经开区率先完成“一区多园”整合,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的“四统一”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为绿色发展夯实基础。 在制度层面,湄洲湾国投经开区积极对接省级绿色发展政策,围绕《福建省美丽园区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以“美丽园区”创建为抓手,明确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污染物达标排放等硬指标,让企业绿色发展有章可循。资金保障上,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专项补助,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服务团,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重点项目、企业光伏项目等量身定制“青山绿水贷”。今年以来,经开区累计获批政策性资金项目8个,获批资金3.82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转型资金压力。 在规划层面,湄洲湾国投经开区锚定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推动6个托管园区功能重塑。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以石门澳化工产业园为核心、东峤工业园协同,推动永荣、华峰等龙头企业深化“绿色制造”工作,构建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乃至废弃物互供共享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临港工业园内,气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有序布局,冷能空分等延链项目加紧建设,形成多元互补的新能源集群;工艺美术产业以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为载体,践行“一根木材进园区,吃干榨尽出园区”理念,打造完整绿色产业链。 服务温度直接关系企业转型速度。湄洲湾国投经开区建立健全“惠企连心”挂点服务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难题。针对160家规上工业企业,分批分类开展指导培育,鼓励企业申报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及绿色设计产品,不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截至目前,该经开区已创建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2家省级绿色工厂,培育6种国家级和省级绿色设计产品,拥有4家节水型企业、1家能效领跑者企业,绿色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突围 激活低碳发展动能 顶层设计的“良种”能否生根发芽,关键在于产业土壤的持续改良。湄洲湾国投经开区聚焦“技术升级、循环利用、清洁能源替代”,引导企业从生产环节到产业链条全面践行“绿色制造”理念,形成了“标杆引领、集群共进”的绿色发展态势。 走进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可以清晰看到这条绿色循环链条的运转。“我们不仅要将木材‘吃干榨净’,更要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清洁化。”湄洲湾国投经济开发区产业投资促进中心主任(木材片区负责人)林国彬表示,园区已构建起绿色循环链条:生产线上热磨、砂光等环节产生的木屑粉尘第一时间集中回收,与木材下脚料一同成为宝贵的生物质燃料,回用于生产环节。 这条循环链的终点,恰是价值再生的起点。作为产业链关键一环的荔元活性炭实业有限公司,将园区企业产生的“三剩物”(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作为原料,通过木屑干燥、炭活化、洗涤回收等精密工序,将废弃木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活性炭产品。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远销海外市场。就连活性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也由工厂配套自建的水处理厂循环处理,每年约20万吨废水可高效回用,实现从木材进厂到废水回用的“全链循环”。
佳通轮胎半钢成品自动分拣车间生产繁忙。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同样成效显著。佳通轮胎有限公司凭借系统性节能改造,获评2024年福建省橡胶和塑料制品行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这种“点上突破”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园区传统产业掀起节能增效热潮。
中国海油湄洲湾“绿能港”(福建LNG)。杨艳平 摄 在新能源绿色转型领域,湄洲湾国投经开区持续发力,依托中海福建天然气公司LNG接收站,重点发展冷能综合利用产业,落地冷能空分、冷能冷链等延链项目,构建起“LNG供应—冷能利用—下游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有序发展燃气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推进中海福建燃气发电有限公司二期产能扩建项目。
永荣科技公司开发“环己烷脱氢”工艺,填补化工行业技术空白。 科技创新也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湄洲湾国投经开区培育低碳创新科技,实现龙头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依托华峰等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创建了绿色循环再生纤维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7个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其中,永荣科技公司开发的“环己烷脱氢工艺”,将碳原子利用率从75%大幅提升至98%,解决了环己烷资源化利用问题,填补国内外化工行业该项技术空白,展现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支撑力。 通过点上突破、线上延伸、面上布局,湄洲湾国投经开区推动产业从“制造”向“绿造”转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土地提效 拓展持续发展空间 土地资源是发展的稀缺要素,如何在不扩张土地红线的前提下满足绿色产业落地需求?湄洲湾国投经开区以“低效用地焕新+空间集约利用”为重点,探索出一条从“存量盘活”到“空间优化”的集约发展之路。
图为联东U谷·数智健康产业港 笏石工业园区内,一处曾经低效闲置的旧厂区如今焕然一新,成为全市首个生命健康小微产业园——联东U谷·数智健康产业港。通过“全市一张图”平台专项摸排和“一地一策”精准处置,湄洲湾国投经开区盘活这片土地,已引进8家优质企业,让这里实现从“低效”到“高效”的华丽转身。 为破解土地低效利用难题,湄洲湾国投经开区制定《湄国投经开区东峤片区(木材加工区)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在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探索“三名四换”新路径,以名企驱动、名品拉动、名家带动为引领,通过空间换地、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推动园区转型升级,不仅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更是对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 通过“腾笼换鸟”,木材加工区引进了4家优质企业,盘活闲置厂房1.3万平方米。下一步该园区将继续深化“三名四换”模式,推动从传统的木材加工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真正实现“寸土生寸金”的发展目标。 此外,湄洲湾国投经开区还立足新材料、生命健康、海洋食品等重点产业特色,试点建设5个小微产业园,打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秀屿样板。 从“绿色工厂”遍地开花到“循环产业链”环环相扣,从“低效用地焕新”到“能源结构升级”,湄洲湾国投经开区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湄洲湾国投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郑燕平表示,下一步经开区将持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低碳发展模式,带动更多企业加入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行列,向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园区”目标稳步迈进,为谱写秀屿区域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篇章筑牢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