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海带减产,莆田海带走俏,但初加工产品经济效益不高。记者深入我市海带主产区采访,了解海带产、供、销现状,探析其发展路径及产业短板,预警养殖户未雨绸缪,理性对待市场——小海带如何成长为大产业? 多方施策 打响招牌 今年莆田海带丰收,养殖户增收在望。但应看到,我市海带产、供、销仍处于传统、粗放的初级阶段。一是养殖户单打独斗,养殖规模小且作业分散,抵御风险能力不足。二是干海带的成品粘沙率高、品质不佳,往年基本以略低于市场价抛售给外地商贩,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三是海带在晾晒过程中脱出的盐分对土壤、水源等自然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四是虽因今年山东荣成海带绝收,莆田海带价格高企,但从长期来看,广大养殖户收入常年不稳定。五是受限于场地、技术和资金等制约,多数养殖户无法转型升级进行规模化的原料杀青加工,难以适应现代化市场对品质的新要求。 《福建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加快发展水产业,优化水产养殖结构,重点发展海带等水产品养殖;我省《关于印发“九促”农民增收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指出,推广集约化水产健康养殖,提倡培育海带等10个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的产业。我市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湾”资源丰富,潮流畅通、适宜海带养殖生产,群众又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然而实现海带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多方施策,打响品牌: 首先应设立海带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支持海带苗业发展。出台从育苗、养殖、加工、冷链建设和技改创新等多方面的扶持政策促进海带产业发展。鼓励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规模化生产,引导养殖专业户和企业开展养殖和加工的产业融合,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产业联合体或村集体企业等多种方式,集合各参与者的养殖、加工或渠道等各种优势,在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下,共同建设海带产业化基地。 其次,加强海带品牌建设和推广。通过官方产地认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媒体宣传、行业高峰论坛等多种方式,宣传和推广、推动莆田海带的品牌建设。 此外,应捕捉市场预警信号,加强必要的政策指导,引导养殖户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北方不亮南方亮 “山东荣成海带几乎绝产!”水产教授级高工严志洪一语破题。 56岁的严志洪是秀屿区水产技术站站长,是《中国海带产业发展研究2018年》编委,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我市沿海从事海带养殖、产业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从最初的“喜欢上”海里养殖到后来的“恋上”室内育苗,再到“爱上”良种选育,他像熟悉家人一样熟悉海带。 严志洪介绍,海带不仅可直接食用,还可作为营养品、保健品等加工原料,更是鲍鱼、海参、海胆的优质养殖饵料饲料,是我国海洋水产品中的支柱型产品。山东荣成湾一带海带受灾减产,导致国内海带供应趋紧,推动了莆田海带走俏市场,拉升了价格上涨。 “海带之乡”山东省荣成市是我国最大的海带产地,年均出产海带分别占该省总产量的八成、全国的四成以上。据今年2月18日的央视财经节目报道,因受海水赤潮和藻类异常繁殖等影响,去年底以来,荣成湾一带的海带养殖区,自北向南陆续出现病害,8成以上的海带养殖海区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预计减产80%以上。 7月8日,记者从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得到证实:山东省荣成市遭60年惨烈一遇,2021年11月以来,海带受害面积达8626.67公顷,产量已减少80%以上。 因疫情影响,近年来,全球野生动物食品市场萎缩,鲍鱼、海参、海胆等养殖类高端食材水涨船高,终端消费市场持续强劲,抬高了海带价格。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莆田海带有90%作为鲍鱼、海参、海胆等饵料,10%作为鲜菜直供全国各大市场。 市直播电商协会会长陈映辉则表示,这些年,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渠道、新模式的兴起,助力海带打通全国市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海带的营养、保健价值,国内海带消费市场认可度和需求量在持续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海带价格上扬。 北方不亮南方亮,据省、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我市海带产量达17.67万吨。因山东荣成海带几乎绝产的影响,莆田刚出水的海带、干海带、盐渍海带价格分别为每公斤2.6元、21元、5元左右,同比增长均超100%。 待价而沽防风险 今年,莆田海带喜获丰收,但销售情况却不容乐观。“五一”节前后采收完毕的海带,至今销量仅过4成,而往年此时,销量已过三分之二。记者走访发现,原因主要是养殖户加工手段落后,又存在待价而沽的心理,“赶走了”收购客商。 ![]() 平海是我市海带大镇。海带养殖是该镇平海及上店、上林、嵌头、石井、卓东、东美、北峤8个渔业村(居)渔民主要经济来源。全镇有海带育苗企业4家,海带养殖户275户,海带养殖面积718公顷,今年产量52133吨,产值可达3.23亿元。 该镇宣传委员陈喜介绍,今年北方海带受灾,客观导致南方海带受益,加上平海湾保护得好,水质优,苗壮,海带丰产让养殖户尝到了甜头。 57岁的嵌头村村民吴国清养殖海带仅0.2公顷,是该村70户养殖户中面积最少的,下海放苗、晾晒等都自己干,收成的海带若都卖了,将净赚15万元。而该村56岁的村民吴国珍养殖海带2公顷,今年他家仅此一项“实钱”会赚100万元。他高兴地向记者透露,已收了客商10万元订金,就等出货了。 然而海带丰产,偏碰上天公不作美。来自市气象台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有25天在下雨。多年来,我市大多海带养殖户通过人工晾晒,初加工和储存产品,由于传统的加工手段落后,长年靠天吃饭,碰上连日阴雨,海滩上晾晒的海带逐渐腐烂,养殖户只能选择盐渍储存。 吴国珍说,今年4-5月海带收成季,每吨盐巴涨了115元,从580元涨到695元。他在嵌头村卖掉了2000吨盐,“连粗盐、盐卤都卖光了”。卓东村盐卖得更多,甚至达4000吨。 ![]() “海带含水量大,不易晒干,加上没地方晾晒,只能盐渍起来”,上店村养殖户陈洪国带记者去他家看囤了一屋的盐渍海带,无奈地说:“现在只能等8-9月抛了!” 海带冬至前后放苗,清明节至“五一”节收成。而每年8-9月鲍鱼、海参等高端养殖水产饵料较为缺乏,往年,有些养殖户会有意、无意留一点海带,囤积居奇。 ![]() “我养殖的1.87公顷海带,收成的90多吨海带全部盐渍,1斤都还没卖掉”。陈洪国无奈地表示,等待的过程最难熬,就象“守株待兔”,只能等连江、霞浦的商贩前来收购。 虽然销售暂时不畅,但飙升的价格刺激了越来越多沿海村民加入养殖海带的队伍。据记者调查,我市今年计划参与海带养殖的户数每个星期都在增多,预计养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养殖超过2公顷的,今年每家可望增收100万元。”平海镇上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志勇介绍,2021年,该村海带养殖户128户,面积213.3公顷,海带产量1万多吨。而今年冬至期间,投苗的养殖户预计将达200户。 嵌头村去年有海带养殖户70户,今年有140户村民打算养殖。嵌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德恩介绍,今年,养殖户们赚得比较多。 平海社区居民戴文彬在海带收成季,专业做“起吊机”,将渔船上采收的海带过驳上岸。59岁的他不满足于今年的“小赚”,准备“改行”,直接养殖海带。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向社区居委会租赁266.7公顷海域的相关公示结果,称已交了第一年的6000元费用,准备对接连江、霞浦等地商家的订单,大干一场。 记者调查发现,平海镇石井、卓东、东美等村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养殖海带趋势。 莆田海带养殖会不会陷入周期震荡?省海洋与渔业局渔船渔港管理处干部杨斌就此请教了该局业内专家,山东荣成海带几近绝产,预计将影响全国海带市场2-3年,由于技术门槛低,若渔民一拥而上养殖海带,海带卖出“白菜价”是必然趋势。他呼吁养殖户理性对待今年的海带形势,希望相关部门和海带主产区当地党委、政府及时加以引导。 记者了解到,前几年,海带行情不算好,一些收购客商以各种理由压低价格、延后付款。今年,虽然价格翻倍,然而因担忧疫情影响市场消费,又让客商在收购加工的同时,多了一分谨慎观望。 靠海吃海,明年海带养殖规模会不会翻番?价格会不会遭遇滑铁卢?信息相对闭塞的沿海乡镇,尤须防范市场风险。 做强产业树品牌 莆田是南方海带养殖重镇,平海湾、南日岛等海域水深潮畅,温度适宜、水质清澈,出产的海带长而宽,肉质肥厚,品质优秀,备受市场欢迎。但我市海带产业尚处于初加工的低端模式,而且初加工的基本是小作坊,仅有一家上规模的海带深加工工厂。 市海洋与渔业局干部杨锦国介绍,市场上鲜海带零售价为7-8元/公斤,而超市销售的深加工海带产品零售价40元左右/公斤。若实现海带深加工,带来的效益将比现有模式高出3倍左右。 今年以来,市委作出“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重要部署,系统梳理我市产业链,明确重点培育12个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海带作为本土特色农产品,既是食品产业的重点内容,又是海洋经济产业的优质资源,海带从育苗、养殖到加工、销售,形成一条龙产业链,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不仅可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减少养殖户因天气、市场带来的风险,更可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打造海洋强市。 ![]() 然而,经营主体“小、弱、散”,工艺技术落后,生产粗放,更遑论形成产业链,始终是我市海带产、供、销多年来最大短板。 成立于2020年的福建省海之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烫煮”海带初加工厂,偏居于平海镇上店村户角自然村。新鲜海带经清洗、沸水烫捞、冷却、杀菌、裁切等工序,最后进入冷冻库。加工流程看似简单,却是当地养殖户的希望。 “主要为本村和周边村、镇的海带养殖户服务”该公司法人柯朝阳说:“今年海带采收季,加工原材料3000吨,最高峰一天加工70吨。” 这个厂全年加工“大海带”40多天,“小海带”40天左右。(“小海带”指的是海带小苗,养殖剩余的苗。)能就地解决劳动力近50人,年产值1000多万元。柯朝阳说:“想扩建,遗憾的是没有地。” 与该厂一墙之隔的秀屿区富泰海带育苗厂创办于2014年,年产3万片海带苗,可养殖海带2000公顷。董事长柯国泰说,海带苗质量好,苗壮,产量高,产品畅销省外。但就因为躲在“厝缝”,没有发展空间,“长不大”! 陈喜介绍,平海人多地少,可建厂房的地更少,仅有的几家海带育苗厂、初加工厂都只能建在逼仄的“厝缝”。“盐渍海带利于保存,放一放,能涨1-2元就合算了。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若能形成深加工产业链,做大做强品牌,产品附加值不可同日而语!”他无奈而又充满憧憬地说。 在莆田海带中,南日海带品质口口相传。2017年,“南日海带”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设在南日镇港南村屿仔洋的福建省淼鑫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3月,从事鲍鱼育苗,去年开始兼做海带加工。“海带加工是一个发展趋势”,公司股东陈志忠告诉记者,今年,该公司为福建省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初加工了1500吨海带。 对于海带,市人大代表、福建省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太阳食品”)董事长严国圣情有独钟。为做强做大海带产业,他已为之奋斗30年,多次提议,借鉴山东和辽宁海带产业发展模式,培育海带产、供、销龙头企业,从养殖标准化、采收机械化、加工精细化和产品多样化等方面,建设海带一产基地,带动南日岛乃至全市海带二、三产发展。 ![]() 今年2月8日,莆田市食品产业发展行动启动大会召开,海带产业链等5个项目现场签约。根据合作协议,市属国企莆田振兴乡村集团有限公司与红太阳食品按照标准化加工、生态循环发展、食品加工衔接、产业链上下游匹配、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原则,开展新鲜海带收购及漂烫加工,冷链仓储、净菜加工等项目合作,这是我市承接海带生产第一产业、做强海带加工第二产业、连接海带销售第三产业“接一强二连三”的有力探索。 “红太阳食品有一个清晰的百亿海带产业梦:争取到2025年,南日岛新增海带养殖2666.7公顷,达到5333.3公顷,实现总体产量160万吨鲜海带,一产产值50亿的鲜海带大产业。再做强二产,通过食品生产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多系列即食海带等食品,实现百亿元海带食品加工产业。”7月7日,红太阳食品副总经理曾宪生向前来采访国圣食品产业园区的记者介绍,该产业园以深加工海带为主,目前刚上马2条生产线,一期第一阶段5万吨即食海带产品已投产,年产值可达6亿元,需鲜海带原料15万吨;第二阶段10万吨净菜海带加工产品投产后,海带加工年产值可达11亿元。 作为“2020年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莆田市双轮驱动重点产业项目”,国圣食品产业园区厂房项目一期占地面积6.67公顷,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总投资3.6亿元,建设全自动即食海带、海带净菜生产线和产品研发中心等。 曾宪生介绍,该园区今年5月刚投入使用的全新现代化海带智慧加工工厂,具备年产10万吨即食海带的生产能力,将以领先工艺、创新技术、一流设备打造海带绿色产品,助力红太阳食品成为我国即食海带产业的领跑者。 值得一提的是,红太阳食品与多家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承担“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福建省星火计划”等科研项目,主持制订的《即食海带》国家标准,取得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 严国圣表示,我市海带产、供、销已走上产业链发展、品牌化之路,虽刚起步,但方向对了。他建议,下一步,应提升海带农产品品质和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水平,补短板、强弱项,培育、打响莆田海带品牌,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让海带与“四大名果”一样,成为莆田的金字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