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海资源 做好海文章 ——秀屿区积极探寻海洋渔业经济与海洋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之路
2021-07-02 12:00:00 林英 吴志军 林国兴 林珊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林思宇  

秀屿区做大做强现代渔业,注重绿色发展,开展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行动。2020年渔业经济总值超过65.844亿元。

2020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57.7985万吨,比增4.3%;渔业产值63.2515亿元,比增4.5%;加上渔业服务业收入,2020年渔业经济总值超过65.844亿元,完成“十三五”规划的65亿元目标……数据显示,秀屿区渔业经济发展迅速,继续保持全市第一。

近年来,秀屿区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安全、生态、高效、优质、品牌渔业,调优渔业经济结构,保护海洋资源环境,推进海洋渔业经济与海洋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秀屿区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开展海上巡查。

推行现代渔业建设 大力构筑“蓝色粮仓“

秀屿区海域面积2800平方公里,海产品养殖面积20100公顷,是海产品养殖大区,是全省鲍鱼、海带、龙须菜的主要养殖基地。截至目前,秀屿区有鲍鱼养殖约3万口,共3亿粒左右,产量8860吨,占全省10%;海带养殖面积4020公顷,产量80万吨,占全省的25%;龙须菜养殖面积2010公顷,产量13.5万吨,占全省30%。建成汇龙、海发2个省级鲍鱼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引进“鲁龙1号”龙须菜、巨藻、绿盘鲍、三倍体牡蛎、斑石鲷等新品种。

平海湾是我市唯一独立拥有的大型海湾,水质优良,沿岸滩涂多为沙质,适宜在沿岸建设标准化育苗场、繁育名优双壳贝类苗种。依托这一优势,秀屿区将平海湾建成全国双壳贝类主要育苗基地,发展贝类育苗场9家,育苗面积4万多平方米。

发挥靠海优势,秀屿区积极打造渔港经济示范区。建好平海一级渔港,打造集休闲垂钓、特色餐饮、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渔人码头”。今年,平海渔港入选全国文明渔港,为全省唯一。

秀屿区还组织实施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项目43个,分3年实施,涉及养殖海域环境整治、海产品加工、海洋养殖、海洋捕捞和美丽渔村建设等领域。

为拓展深海养殖空间,秀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和省水产研究所合作建设全国首座小型全潜式可升降刚性深水网箱项目,在南日岛东岱码头及附近海域下水,有效解决传统海上养殖装备抗风浪性能低、人工喂养成本高、养殖作业效率低等痛点,实现养殖生产的集约化、装备化。“目前已在该深水网箱内投放5000公斤大黄鱼,探索仿野生养殖模式,从目前试验情况看,成效明显。”秀屿区海洋与渔业局水技站站长严志洪介绍,今后3年内计划再建设30座深水网箱,发展深远海绿色养殖,实现水产养殖提质增效和渔业现代化。

值得一提的是,秀屿区在全省首创建设南日北港风电养殖融合发展项目,既有助于解决渔民群众失海再就业问题,也将助推南日海洋牧场生态养殖基地的建设。

引进新技术新模式 发展绿色高效产业

记者昨在秀屿区埭头镇武盛村的鸿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基地看到,工人们忙着将活鳗鱼装箱发往客户手中。

该基地引进全省首个可控生态水产精养新技术项目,通过改善鳗鱼养殖设施,构建良性循环的养殖水体,解决传统鳗鱼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水环境质量恶化、病害频发等问题,达到节水节能、减少用药或不用药的绿色生态养殖目标。

据鸿康公司负责人陈文太介绍,该项目是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袁重桂团队的研发成果,已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公司引进该技术,就是希望能彻底改变传统水产养殖靠天吃饭的模式,提高水产养殖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该项目自投入以来,陆续投放了40万尾鳗鱼苗。从目前长势来看,预计首批可产成鱼100吨,每公斤售价80元,实现一年回本创收。

“这个项目采用新技术,既节水又高产,其工厂化、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值得推广。”采访中,严志洪表示,各地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产业绿色发展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水产养殖业是用水大户,水产养殖尾水排放问题也备受关注。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将水用好、用活,是当下渔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中一项任务。

为此,秀屿区积极引导养殖户探索循环水节能养鱼模式,还指导海清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引进石斑鱼循环水育苗养殖技术,利用高位池塘养殖石斑鱼。目前,一期已建成一座1200平方米现代化养殖工厂。

“工厂里安装了一套价值800万元的全自动循环水处理设备,可以对水质实现过滤净化、自动消毒、自动检测的功能。”昨日,海清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国藏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废水,可以通过净化后再返回养殖区使用,实现养殖废水的零排放,也避免了传统池塘养殖造成的水污染。

该公司于6月中旬先行投放了2万尾石斑鱼苗进行试验养殖,通过循环水养殖,如今石斑鱼已长至6厘米以上,成活率达到95%。陈国藏说,公司已订购了首批4公斤约40万多粒的石斑鱼卵,计划于7月上旬到货,后续也将陆续引进多批鱼卵进行育苗。预计一年用水仅400吨,将大大节约用水成本。

启动升级改造 打造海上“绿水青山”

连日来,秀屿区沿海各镇渔业站组织人员进渔村、上渔排,开展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行动再宣传,讲解政策法规。与此同时,结合前期两轮摸底调查,秀屿区组织人员加快对全区海上养殖设施现状信息核查,并对升级改造需求情况进行统计、录入。

为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围绕省、市部署,秀屿区第一时间行动起来,起草《秀屿区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广泛征求意见,计划于近期出台。

据秀屿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吴惠雄介绍,过去,由于养殖设施的落后和无序养殖,带来了养殖密集、空间挤压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养殖业面临转型升级。今年起,全区集中开展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将2.77万口传统养殖渔排升级为环保型塑胶养殖渔排或深水大网箱,将3.27公顷海域贝藻类筏式养殖泡沫浮球升级为环保型塑胶浮球。其中2021年完成总任务数的40%以上;2022年全面完成升级改造总目标任务。

实施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早在2019年,秀屿区就开始在南日海域推广塑胶渔排,取代传统的泡沫塑料渔排。塑胶渔排不仅环保,还耐用、抗风浪,为海上养殖打造了一个个坚固的“避风港”。截至目前,已在该海域完成980口传统养殖渔排改造。

秀屿区还引进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海源实业有限公司在埭头镇筶杯岛海域投资建设约1000公顷三倍体牡蛎(生蚝)养殖科技示范基地,浮力设施全部使用塑胶浮球。和传统的泡沫浮球相比,这种塑胶浮球利用环保绳索组成浮筏,让生蚝生长在较浅的海水中,以浅表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物,可以避免投喂带来的二次污染。

吴惠雄表示,接下来,秀屿区将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作为养殖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引导养殖户主动改造塑胶养殖设施,推动海上养殖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为打造海上“绿水青山”,建设海洋生态文明,近年来,秀屿区加快推进南日海洋牧场项目建设,其中人工鱼礁(1-7期)项目已全部完工,累计投资4600万元,投放礁体构件7.39万空立方米,使用海域面积7.24平方公里。在鱼礁区及周边海域持续增殖放流鲍鱼、双线紫蛤、石斑鱼、黄鳍鲷、黑鲷等种苗1200万尾,鱼礁区生物多样性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和生态效益逐步显现。2018年,南日岛海洋牧场获批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秀屿区还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作。2016年以来,共下达海漂垃圾清理整治资金208万元,对石城和平海一级渔港及南日镇的重点养殖区开展环境整治清理工作,优化提升渔业环境。由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海警、海事等执法机构联合加强岸线和海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排查整治,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发展。

秀屿要闻
产业经济
乡镇、部门动态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17002539号-1
  • 莆田市秀屿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秀屿区机关大院内
  • 邮政编码:351146 联系电话:0594—5855099
  • 投稿邮箱:xybdz2014@163.com
  • 举报电话:0594—5855099 举报邮箱:xyqrmt603@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莆田市秀屿区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