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织锦绣——秀屿区生态赋能描绘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2025-04-25 08:48:39 傅梅香 林伟 梁龙龙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何雨晴  

秀屿生态环境局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高效的环保服务;构建“技防+人防+空防”立体化监管网络,守好生态环境;加强陆海协同治理,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秀屿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美丽海湾保护为轴,以创新监管为刃,以产业转型为翼,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一季度数据显示,秀屿区空气优良率95.2%,PM2.5浓度同比下降12.1%,一幅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图景铺展开来。

改革提速 服务增效

前不久,莆田华瑞包装有限公司落地笏石工业园区,秀屿生态环境局主动靠前服务,引导企业申报环评分类管理改革试点项目并指导其申领排污许可证,让企业真切感受到政策带来的便利。企业工作人员表示,“审批速度太快了,既省心又省钱,大大加速了企业开工进程。”

“属于试点行业范围并符合试点要求的项目,无须办理环评手续,这为企业节省将近3个月的时间成本和6万元的经济支出,减轻了企业负担。”秀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渺渺告诉记者,该局以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聚焦制鞋、木质家具制造、纸制品制造和印刷等行业,试点取消环评手续办理。企业只需在开工前申领排污许可证或完成排污登记即可运营,实现“准入即准营”。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该局以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简化流程、强化监管、靠前服务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双提升”,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环保服务,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该局还主动对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提前介入,协助一个生物科研基地择优比选不同的废水处理方案,推动该基地顺利通过环评审批;做好建设项目排污权要素保障,协议出让一家新能源公司能源供应项目指标二氧化硫98.32吨/年、氮氧化物46.08吨/年,确保重点项目顺利落地。在资金和技术支持方面,积极帮助一家企业2台燃煤锅炉改造燃气锅炉项目成功入选中央大气资金项目库,获得国家资金支持;指导8家制鞋企业按照技术指引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改造,推动行业整体绿色升级。

科技护航 碧水长清

近日,秀屿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前往一家养殖企业,重点核查污染治理设施整改与生态修复进展。

秀屿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到企业检查污染防治情况。

该局执法人员去年通过市水环境立体监测监控系统,捕捉到“土海出口”断面水质异常情况。经过加密监测,执法人员判断主要问题在笏石溪流域。笏石溪流域范围广,执法人员启动无人机开展溯源排查,仅用数小时便锁定污染源——位于笏石溪上游的一家养殖企业,其北侧集水池的养殖废水溢流,通过200米长的水泥雨水管道直排外环境。执法人员随即利用专业设备对水体采样,结合现场勘查固定证据。经检测,企业排污口多项指标远超《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此,该局依法立案查处,罚款12.25万元并启动生态损害赔偿。

这起案件的高效查处,得益于秀屿区构建的“技防+人防+空防”立体化监管网络。

“我们通过科技赋能提高监管效率,将这些平台并网到‘全市一张图’中,实时可以查看数据等情况。”秀屿生态环境局二级主任科员王国阳介绍,目前全区已建成覆盖56个重点污染源的自动监测网络,17家重点排污单位实现视频监测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这套“生态环境智能天网”通过大数据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分析企业排污动态,已成功揪出超标排放、设施异常等问题线索,推动72个立行立改问题整改,依法查处2起环境违法案件。执法人员配备的无人机、移动执法终端等智能装备,让隐蔽排污无所遁形。

为适应智慧执法新要求,该局还开展全员科技练兵,让每一名执法人员熟练掌握无人机操作、移动监测等技能。以“实训、实战、实效”为导向,围绕水、大气、土壤、危险废物等重点领域开展执法行动。去年,通过双随机、测管联动等执法模式,完成45家次双随机检查、7家次测管联动检查,查处30起环境违法案件,2起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执法效能考核跃居全市首位。

此外,该局坚持严管与帮扶并重,通过召开专题培训会、开展“送法入企”活动,为60余家企业提供环保指导。落实包容审慎执法,办理3起首违不罚案件,既守住生态底线,又助力企业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监管与营商环境优化的双赢。该局执法人员先后被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为2023—2024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表现突出个人,获得第五届全省执法大练兵执法技能竞赛个人二等奖。

蓝碳兴业 海湾生金

漫步秀屿区南日群岛海岸线,碧波荡漾间,环保型塑胶渔排整齐排列,远处海上风电机组与养殖网箱相映成趣。这座曾以传统渔业闻名的“鲍鱼岛”,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崛起,向“蓝色经济高地”华丽转身。

南日岛创建美丽海湾,统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近年来,秀屿区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立足南日群岛自然禀赋和优势资源,打好近岸海域综合治理“组合拳”,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倾力打造美丽海湾。

秀屿区以问题为导向,加强陆海协同治理。全面清退禁养区养殖,升级环保养殖设施,整治海漂垃圾,既解决了海区腥臭、航道堵塞等问题,也促进渔业实现质的飞跃。生态改善为深远海养殖创造了条件,全球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与养殖一体化项目并网发电,“闽投秀屿1号”深海养殖装备平台投用,推动渔业从传统粗放走向智能精细,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良性互动。

随着沙滩修复、岸线整治等生态工程实施,南日群岛滨海生态魅力日益彰显。秀屿区充分挖掘这一优势,打造“鲍鱼文化节”“开海节”等特色IP,串联九重山、皇帝山等自然景观,开发“福鲍宴”等特色美食,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产业。南日镇荣获“全国休闲垂钓之乡”称号,新增3个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量显著增长。

此外,海洋碳汇产业异军突起,全国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首单村集体碳汇交易在此诞生,海水养殖增汇等试点工程稳步推进,激活蓝碳经济新动能,让“看不见的生态价值”有了市场标价。

“海水养殖增汇等工程的实施,形成了保护—增值—交易的良性循环,不仅为养殖户增收,更增强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秀屿生态环境局局长黄锦菁介绍。

如今的南日群岛湾区,近岸海域水质常年保持一类标准,自然岸线保有率达70.8%。2023年,南日岛入选国家级“和美海岛”,成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范。

黄锦菁表示,南日群岛湾区已于去年通过省级“美丽海湾”评选,目前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美丽海湾”,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抓手,推动传统渔业向生态化、智能化、多元化转型,让碧海银滩成为富民强区的“蓝色引擎”,走出一条生态与产业共融共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秀屿要闻
产业经济
乡镇、部门动态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17002539号-1
  • 莆田市秀屿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秀屿区机关大院内
  • 邮政编码:351146 联系电话:0594—5855099
  • 投稿邮箱:xybdz2014@163.com
  • 举报电话:0594—5855099 举报邮箱:xyqrmt603@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莆田市秀屿区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