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更加“和美” ——秀屿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5-02-28 23:14:00 林英 林伟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何雨晴  

抓好耕地粮食、海上粮仓、设施农业“三个供给”,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多渠道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秀屿区采取有效措施强农固本,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千里沃野披锦绣,浓墨重彩绘新篇。

去年以来,秀屿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重点围绕夯实粮食安全、践行大食物观、开展移风易俗、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乡村建设得更加“和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践行大食物观 保障多元供给

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24日,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文雄带领团队,与秀屿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一同前往东庄镇石码村,为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备耕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文雄与秀屿区农技人员到田间指导农业生产。

秀屿区地处沿海,传统种植模式是早晚双季稻,但这一模式在时间上往往会与下一茬蔬菜种植产生冲突。为此,秀屿区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与人才优势,筛选出多个适合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优质、丰产、高效品种,并加以推广。

今年,秀屿区龙头企业丰彩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计划试种100亩再生双季稻。在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林文雄再次来到该公司指导。结合田间地块情况,他从水稻品种选择、地块改良、灌溉施肥、头季稻收割留桩高度等方面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助力农田高效利用。

这是秀屿区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秀屿区依托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建的乡村振兴研究院平台,揭牌成立闽台融合大食物观研究中心,搭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旱作水稻科技小院等基层科技服务平台,汇聚专家智慧、强化科技创新,进一步培育农渔业新质生产力。

2月21日,省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第七批“福建省科协科技小院”名单,秀屿旱作水稻科技小院入选。该科技小院重点开展节水可再生抗旱稻种质资源筛选与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在秀屿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该科技小院与区内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广应用该技术,打破了“水稻只能种在水田”的传统观念,成为稳定沿海旱地粮食增产丰收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区旱作水稻总面积已超千亩。

在大食物观的科学指引下,秀屿区坚持陆海统筹、立体开发,守住“田”的基础,放大“海”的优势,抓好耕地粮食、海上粮仓、设施农业“三个供给”,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稳定粮食生产。

秀屿区坚持藏粮于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建成高标准农田1.1万亩,实现全区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同时,秀屿区加快省级农作物品种试验鉴定示范项目建设,目前,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试验鉴定示范品种达30个以上。

立足海洋资源优势,秀屿区向海要粮。去年,全区渔业总产量达64.61万吨,比增5.4%,位居全市第一。其中,鲍鱼、牡蛎、海带、龙须菜等多个品种的养殖产量居全省前列。

为促进产业集约发展,秀屿区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加强对中天、绿益、浓浓等5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与服务,争取各项惠农资金约6330万元,新增培育7家市级龙头企业。重点民生项目牲畜定点屠宰场正式投产运营,全区累计实施海水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约1万亩,建设高位池塘近千亩。此外,秀屿区引进全潜升降式网箱养鱼项目,建设深水抗风浪养殖大网箱63口,年可增加鱼类产量约2000吨,助力粮食稳产保供。

开展移风易俗 润泽文明乡风

春节期间,南日镇港南村村干部魏玉妹“零聘金”嫁女、月塘镇砺山村新人郭立勇与苏晓蕾以旅行婚礼的方式开启新生活、埭头镇樟林村魏志坤与郑小娟夫妇简办女儿婚宴并捐资做公益……在秀屿区,一股清新婚俗之风正悄然兴起,多对新人放下彩礼“包袱”,以“零聘金”“低聘金”为幸福减负。

每年春节前后是婚嫁的重要节点。秀屿区抓住这一时机,聚焦弘扬婚育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因地制宜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不炫嫁妆、婚事新办”日益成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近年来,秀屿区充分利用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镇村宣传栏、广播、文化广场等阵地,运用文艺演出、公益广告、宣讲等形式,在传统节日期间广泛开展“婚事新办、喜事俭办、节事廉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好事多办”的移风易俗宣传。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秀屿区聚焦推动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做”出实招,“移”见成效,“树”出新风。

秀屿区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通过赠送年画、书法家“写福送字”等形式,倡导移风易俗。

新春新风尚。春节元宵期间,秀屿区以“传承文化、弘扬新风”为主线,将传统民俗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多部门推出“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主题活动,通过赠送年画、书法家“写福送字”、年画知识普及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各镇组织志愿者开展“新风过节”宣传,倡导孝老爱亲、节俭环保。各村则以十音八乐比赛、广场舞汇演等文化活动凝聚人心,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秀屿区还将移风易俗与“莆阳开春·秀屿年味”文旅活动融合,打造文明旅游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连日来,秀屿区开展“一碗妈祖面,温暖一座城”活动,为环卫工人捐款。平海、月塘、东庄、东峤等镇商会带头捐赠善款20余万元,带动社会各界共同筹集爱心捐款100余万元。

聚焦民营企业家这一群体,秀屿区扎实推进商会与村结对共建,累计成立镇级商会6个、镇村级教育公益基金会17个。开展“同心大学堂”,引导商会和民营企业家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实践者、传播者,塑造企业家勤劳能干、乐善好施的良好形象,营造“不重面子重里子,不讲排场讲慈善”的良好氛围。

壮大村集体经济 夯实振兴基底

2月8日,笏石街道苏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莆田市力恒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标志着该企业正式落户苏塘村。今年,该企业有望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5%以上,并带来100多个就业岗位。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秀屿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密结合实际,紧跟市场需求,把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有效衔接,多渠道、多途径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破解集体经济“少弱散”问题。

依托“全市一张图”平台,秀屿区逐步完善“一村一档”数据,清晰掌握各村资金、资产、资源“三资”家底;指导各村挖掘特色资产资源,在资源盘活与整合、乡村旅游、土地流转等方面深入探索与实践,谋划推进“一村一策”,通过自主经营、村企合作等方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价值,打造品牌,带动乡村多元化发展。截至目前,在全市“一张图”乡村振兴“一村一策”板块中,共录入发展清单906个、问题清单141个、服务清单141个。

秀屿区许多村庄靠海,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秀屿区依托“党建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结对共建机制,充分发挥区属国企力量,组织全区40个村党支部与区国投公司探索形成“村企合作”的风电投资建设新模式,利用中央及地方财政配套扶持资金入股海上风电项目,年创收约200万元。

秀屿区创新实施农村产权交易改革机制,成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采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模式,逐步推进全区村集体资产资源进场交易,免收场地费、交易费,为村集体减负增收。去年以来,该中心共挂标成交15宗,合同期内,15宗农村产权共为村集体增收405万元,租金溢价超80万元,溢价率超33%。

值得一提的是,秀屿区根据《莆田市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激励办法(试行)》,对符合奖励条件的村集体,从当年收益增量中提取15%的资金用于奖励对村集体经济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2024年度,秀屿区符合奖励的村有4个,分别是笏石街道坝津村、北埔村和东峤镇上塘社区、峤江社区,激励金额超37万元,进一步调动了农村基层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统计,2024年度,秀屿区148个村(居)经营性收入达3592.47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达24.27万元,比增21.35%。

秀屿要闻
产业经济
乡镇、部门动态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17002539号-1
  • 莆田市秀屿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秀屿区机关大院内
  • 邮政编码:351146 联系电话:0594—5855099
  • 投稿邮箱:xybdz2014@163.com
  • 举报电话:0594—5855099 举报邮箱:xyqrmt603@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莆田市秀屿区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