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南日镇以“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为抓手,传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海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新模式,发挥海上流动党员作用,携手共建“海上枫桥”。 建好末端组织,让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 针对渔船民党员管理中存在“陆上找不到党员、海上找不到组织”问题。南日镇党委积极沟通协调各职能部门,综合船籍港、作业区、居住地等因素,优化设立了3个“海上流动联合党支部”,由社区民警任党支部书记,对海上流动渔船民党员重新身份“确认”和组织“归建”。 同时,依托海上32个网格,5335个单元的网格化管理,根据党员数量、资历经验、工作生产需要等信息,划分了7个“海上党小组”,将41名海上流动渔船民党员登记造册,全部纳入组织管理范围,保证了党员“离家不离党 流动不流失”。 过好组织生活,让流动党员“学习不掉队” 研究出台了《中共南日镇委员会“海上流动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施细则》,利用渔船民回港补给、海鲜交易和伏季休渔等时机,推行“同上党课、同过党日、同议大事、同评党员”等“四同”工作法,组织镇村干部党员、民警党员与渔船民党员共同过好组织生活,发动各部门联动共建,共同开展系列主题党日活动。 积极引导出海作业渔船民党员利用“学习强国”和市委“党建+”等平台、17个“海上党员之家”微信群,在海上作业间隙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回应党员、群众的意见和诉求,确保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组织生活。 当好海上“三员”,让流动党员“作用不流失” 南日镇依托“海上流动联合党支部”和“海上党小组”,广泛发动渔船民流动党员和治安积极分子,建立起“海上党员‘110’服务队”、“海上流动党员调解室”、“老船长调解室”等,让党员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疫情防控卡口值班。 南日镇浮叶村渔船民党员王亚庭是一位“老船长调解室”调解员,坚持10年如一日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南日镇东岱村渔船民党员王风林率先垂范,坚守岗位,在东岱码头既当渔船进出港志愿服务员又当防疫宣传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党员的责任担当,为打造“平安海域”、“海上枫桥” 的秀屿模式、南日样本贡献一份力量。 据悉,南日镇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是秀屿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下有17个行政村,户籍人口6.3万人,党员3500多人。群众多以海为生,以渔为生,渔业从业人员和船舶数量居全市首位,渔船民党员出海捕鱼、养殖牧渔,长期生活在渔排、渔船上,具有一定的流动属性。 通过新模式,海上流动党员共协助处理海上人员意外死亡类警情10余起,解决纠纷类警情30余起,组织签订调解协议书30余份,处理群众阻扰海洋工程施工警情10余次,为群众挽回损失约5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