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晨光熹微,记者驱车来到莆田后海风电场。在风电场会议室内,一场班前会正在进行。“登塔前必须确认风速、湿度,免爬器要双重挂扣,舱内作业注意防中暑……”记者与运检员一同参会,接受巡检前的安全教育。接着,戴上安全帽,换乘工程车,跟随运检员谢光煌和张辉走进这座陆上风电场,开启了一天的风机巡检体验。 在风机塔顶,运检员出舱检测风传感器等外部设备。蔡小康 摄 “通往各个陆上风电场的路况不同,后海风电场的道路相对平坦,但是仙游草山风电场就十分曲折。”谢光煌一边检查工具包,一边跟记者唠起了工作日常。这位来自三明山区的小伙子,2018年加入福能新能源公司,如今已是风电场经验丰富的“老兵”。一旁的张辉,入职5年,也已成长为班组技术骨干。他点头补充道,草山风电场的山路十八弯,有时在巡检路上遇到雨雾天,能见度低,路面湿滑,得特别注意安全。 当天的任务是完成3台风机的巡检。抵达现场,只见一座座白色风机在晨光中巍然屹立。运检员从车上拿下双钩安全带,记者试着单手提起这套重约10公斤的安全装备,颇为吃力,而运检员每次要穿着它完成至少1小时的高空作业。 在风机塔底,运检员确认灭火器压力值在正常范围。杨怡玲 摄 在10号风机塔底,张辉熟练地打开门禁,谢光煌则开始例行检查,仔细查看设备状态及运行参数。“一切正常,将风机切换至就地模式并停机做好安全措施后,就可以登塔了。”谢光煌记录完毕后说道。“扣好安全绳,站上踏板,面朝支架,双手抓紧,开始登塔。”张辉一边说,一边按下按钮,免爬器缓缓上升,到达塔顶。谢光煌也利落地系上双钩安全带登塔,他说,虽然自己从小生活在山里,擅长爬山,但要爬上这么高的机舱,还得靠勇气。 由于未持有登高作业证,记者无法一同登塔,但通过实时传回大屏的视频画面,仍能感受到高空作业的震撼。秋风阵阵,80米高的机舱内,各种精密仪器指示灯不停闪烁。“秋老虎”威力不减,塔顶机舱温度接近60摄氏度,两人的工装很快被汗水浸透,额角的汗珠不时滴落。 在狭小的空间内,他们要长时间保持着弯腰、侧身的检修姿势,同一个动作往往要持续数十分钟。待确认塔顶机舱内所有数据正常、设备安全运行后,他们才先后乘坐免爬器返回塔底。仅仅这一上一下,每次至少要花费半个小时。 “现在的运维方式和几年前完全不同了。”谢光煌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对记者说道,以前靠耳听、手摸判断故障,现在无人机巡线、AI诊断系统成了他们的“千里眼”。他展示着刚刚接收的预警信息:无人机在距35号风机约8米处拍摄到叶片前缘存在疑似腐蚀的照片。这些高清影像已实时上传至设备厂家后台,为生成详细的维修方案及所需备件清单提供了重要依据。 记者了解到,福能新能源公司融入绿色能源的蓬勃发展浪潮,率先引进智慧风电系统。去年7月,公司建成全域风电集控运行中心,实现对全部风电场升压站及风机的集中监控与智能运维。该系统上线后,故障响应更为迅捷,运维效率大幅提升,运营成本有效降低。 夕阳西下,两人完成了最后一项螺栓力矩校验,认真地记录着检测数据。谢光煌望着绵延的风车群,感慨道:“风况较好的年份,公司434台风机每年可实现上网电量25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35万吨。我们每检修好一台风机,都是在为绿色发展出力。”张辉接过话茬:“每次看到风机正常运转,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哪怕山路再难走,走得也有动力。” 次日清晨,他们将奔赴下一个风电场,继续守护这些持续转动的“绿色引擎”。 新闻链接 福能新能源公司成立于2008年1月,总部设于秀屿区,主要从事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运营及技术服务,业务覆盖福建莆田、漳州、泉州及云南保山等地。公司运营莆田后海风电场、莆田东峤风电场、仙游草山风电场等22个陆上风电项目及3个光伏发电项目,拥有434台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91.82万千瓦,为莆田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