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镇综治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实现“只进一扇门、化解百般事”;开展“党委书记下乡接访日”活动,零距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力量联合、资源联动、警民联手,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秀屿区东峤镇强化党建引领,织密体系,科技赋能,多措并举抓紧抓实基层治理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东峤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为抓手,通过抓源头、控中端、稳末端,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创稳”转变,让治理“末梢”成为服务群众的“前哨站”,全面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党建引领聚合力 “清明防火要注意”“建房审批要提前”“邻里和睦最要紧”……清明节之际,在东峤镇,村民代表、小组长、村干部等围坐一堂,共商大小事。这种“大家事大家议”的模式,已成为该镇基层治理的新常态。 东峤镇汀塘社区党支部书记欧建源告诉记者,遇到矛盾纠纷难化解、项目落地等大事,社区都会召开议事会,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乐居汀塘项目”划分六七个小组,整合社区资源,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打造关爱平台,定期组织爱心理发、集体生日会、健康讲座等惠民活动,提升居民幸福感。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区成立了“情暖汀邻”银发先锋工作室,邀请老支书、村里威望高的老人参与调解,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基层治理。 “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矛盾自然就少了。”一村民说道。 这种做法在东峤镇并非个例。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如何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东峤镇创新探索,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以党支部为引领,推出“1+N”联建模式,将地域相邻、民情相近的珠江、前沁、魏厝三个村整合成三珠中心村党委,实现“一网兜底、一网统管”,形成“村两委统筹整合、党员群众协调联动”工作格局,打破地域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在这里,村民协商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活跃在田间地头,助力问题高效解决。 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同时,东峤镇着力优化治理中枢功能,升级镇综治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实现“只进一扇门、化解百般事”。 东峤镇升级镇综治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 记者在镇综治中心看到,接访、调解、信访评理、法律援助等6个功能区域一目了然。墙上公开服务内容、服务流程,专职工作人员接待、受理、协调处理来访人员反映事项,确保来访人员有人接待、矛盾纠纷有人受理、综合调处有人调度统筹。同时,各村居纠纷受理热线公开上墙,值班人员随时接听。 “我们围绕区级‘4321’调解模式,深化镇级‘1355’机制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治理‘1+8’提升行动。”东峤镇党委副书记石进辉告诉记者,25个村居全部建成“一厅一会一室”,每周通报矛盾纠纷化解情况,涉及新增、未化解、已化解、纠纷流程访查等情况,搭建线上会商平台,做到矛盾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从源头减少和防范重大社会风险。 从过去一年的数据来看,东峤镇综治中心共受理登记纠纷76件,化解61件;初信初访量同比下降28.5%。 数字赋能提效能 今年年初,东峤镇田柄村2户村民因道路通行问题引起纠纷。网格员了解情况后,向村委会汇报,并通过“全市一张图”系统录入信息。镇调委会调解员联合镇司法所人员、包村领导、村调解员等第一时间介入调解。面对疑难案件,他们向镇主要领导汇报,合力攻坚。 东峤镇开展“党委书记下乡接访日”活动 3月16日,正值“党委书记下乡接访日”,东峤镇党委书记肖耀华组织镇相关部门及“三官一律”到田柄村接访。接访中,肖耀华详细了解纠纷成因和来龙去脉,查看信访材料,并与“三官一律”、镇调委会干部、村调解员会商解决思路。之后,实地察看争议地块,剖析症结,并现场研究化解方案。经过几小时的努力,双方达成和解,签订调解协议。 “我们将接访变下访,主动靠前,现场办公,坚持实地解决问题。”肖耀华介绍,每周他们都会开展“党委书记下乡接访日”活动,进一步拓宽和畅通信访渠道,零距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把“问题清单”变成“满意清单”。去年共接待60件纠纷及信访件,已化解43件,剩余17件成立工作专班持续跟踪化解稳控。 这是该镇创新机制,推动干部下沉、主动接访、一体协治的生动实践。结合“下沉驻村·聚力基层综合治理提升”行动,该镇组织干部每周二晚上驻村入户调解纠纷,打造“夜间枫桥”;确定每周三为村居信访接待日,助推纠纷实质化解。“有纠纷找干部、有事情到村部”逐渐成为村民共识。 线下“一体协治”,线上“一图智治”。东峤镇依托“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平台,构建“一网汇集、一线调处、一体联动”的工作格局。每月,12345平台流转件、警情纠纷、初信初访等数据被精准录入系统,确保矛盾纠纷“应录尽录”,实现信息化赋能、实战化运行,全力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去年,全镇共采集综合事件6313件,办结率达99.98%;排查矛盾纠纷521件,化解率83.3%。 科技助力,提升效能。东峤镇新增相关设施,基层治理协同中心通过公共视频巡查和数据分析,提前预警风险。比如,系统发现某村两户因宅基地产生的争执可能升级,镇里立即组织调解队上门,避免了冲突扩大。“科技+人力”的模式,助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多元共治促和谐 “调解纠纷要公平公正,为群众讲理,才能让群众信服。”从信访户转变为镇调委会调解员的郭超凡,如今成了东峤镇的调解能手。基层治理面临诸多复杂情况。为此,东峤镇整合力量,推动多元共治,郭超凡便是该镇吸纳的调解员之一。 去年以来,东峤镇通过“力量联合、资源联动、警民联手”,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镇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整合“三官一律”、乡亲调委会、民间调解队等力量,推行“群众吹哨、干部报到”机制。一旦发生纠纷,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形成协同作战合力。目前,全镇共有48名“三官一律”常驻各村,6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提供法律支持。 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让专业力量下沉。东峤镇建立了10人专业调处队伍,25个村级调委会吸纳1278名乡亲参与调解。巡回审判庭把法庭“搬”到村民家门口。民间调解室成为化解矛盾的“润滑剂”,调解员阿豹一年内成功调解89起纠纷,阿豹“说调解”志愿队开展普法宣传57场,覆盖群众2万余人次。 平安是基层治理的底色。该镇坚持专群结合、警网融合,以社区民警为牵头,组织发动群防群治力量,建立健全社会面巡逻防控机制,组织开展日间、夜间巡逻防控,协助公安机关快速反应、先期干预各类突发事件,提高见警率、见灯率、管事率。去年上半年,该镇群众安全感率提升14个位次、夜间单独出行放心率提升17个位次。 从党建引领到数字赋能,从多元共治到警民联动,东峤镇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深深扎根于乡土之中。矛盾纠纷少了,邻里和谐多了;信访量降了,群众满意度升了。下一步,该镇将进一步创新治理模式,为平安莆田、法治莆田建设贡献更多“东峤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