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植树添绿正当时。连日来,东峤镇紧抓黄金期,抢时间、赶进度,确保高标准完成植树造林任务。 在东峤镇鹭峰山,工人们忙碌地进行补植工作。鹭峰山部分区域曾是历史遗留的采石迹地,砾石、碎石杂乱堆放,原生植被被破坏,仅残存少量相思树、木麻黄等乔木树种及杂灌。去年,东峤镇依托木兰溪全流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启动了鹭峰山的生态修复工程。 “鹭峰山石头较多,种植苗木难度较大。机械能到达的地方,我们使用挖掘机挖坑种树。机械无法到达的地方,工人们则用洋镐、锄头挖出‘鱼鳞坑’‘燕子窝’,再将树苗种下。”东峤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采取“先绿化后美化、宜林则林、乔灌结合”的策略,通过“背土填坑、客土造林”的方式,栽植了相思树、木麻黄等抗干旱、耐瘠薄、生长迅速的植物,有效提升了植被覆盖率。 据悉,木兰溪全流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在东峤镇的造林绿化工程总面积达2747亩,其中新造林949亩,补植修复造林390亩,抚育修复造林1408亩。项目覆盖赤岐、东兴、先锋、珠川、铁炉和百叶村6个村。项目由第三方施工单位负责实施,于2023年12月开工,目前已通过第一年幼林成活率及第一次抚育验收。今年,东峤镇将在鹭峰山等地继续实施1561亩的生态修复造林工作。 “三分种,七分养。”记者了解到,项目管护期为4年,园林绿化工作人员将定期进行浇水、施肥、松土、整枝、除草等工作。一旦发现苗木枯死或补植密度不足,将立即进行补植,确保应绿尽绿,高标准完成植树造林任务。 此外,东峤镇还创新建立了“无人机+护林员”巡林机制,借助无人机技术,切实做好森林防灭火、松材线虫病防治等工作,初步形成“地面人员巡护+高清视频监控+无人机空中巡查”的“人防+技防”立体化资源管理模式,用科技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如今,鹭峰山已从昔日的石头山变成一片绿意盎然的森林。下一步,东峤镇将全面落实林长制,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森林碳汇能力,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守护好蓝天绿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绿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