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拓展康复训练、生活能力教学,为学生今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弘扬优良师德师风,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组建“送教小组”,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秀屿区特殊教育学校创新教学模式,关心关爱残疾儿童,全力办好特殊教育。 秀屿区特殊教育学校以“全心办特教,一心为孩子”为办学宗旨,树立“能自理、懂生活、会交流”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康复+融合”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以特教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构建“爱心、细心、恒心”的“三心”课堂为着力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一位“折翼天使”都拥有多彩人生。 因材施教 彰显特色办学 9月13日,在秀屿区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活实践操作室内,几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正在尝试着洗衣、做饭等生活技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有其特殊性,我们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生活技能、言语能力、行为认知、康复训练和潜能开发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秀屿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美辉告诉记者,这些生活教具是秀屿区总工会捐赠的,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课。 秀屿区特殊教育学校于2009年正式挂牌成立,建有运动康复训练室、感觉统合训练室、音乐治疗训练室、早期语言干预室、唱游与律动室、绘画与手工室、烹饪活动室、情境教室等各类教室,是秀屿区唯一一所集学习、生活、康复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公办寄宿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8人,教学班9个,学生111名。 该校因地制宜,探索课堂教学模式,采取“教学+康复+融合”教学模式。除了讲授基础的文化知识,还结合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言语康复训练、动作康复训练、孤独症康复训练等个性化教学。同时,研发适用该校1—3年级学生的“生活自理我能行”校本课程,开设生活课,提高学生适应生活能力。负责生活适应教学的教师每周上1—2节生活课,内容包括上厕所、穿脱衣服、拖地板、整床铺、个人卫生、吃饭安全注意事项等。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往往自信心欠缺,学校在做好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开展各类活动,比如带孩子到社区等地参与志愿服务,组织部分学生走进超市购物,培养学生自信心与交流能力,提升他们适应社会能力。”王美辉说,目前,学校正着手研发“走进生活”校本教材,为高年级学生毕业融入社会提供有效的保障。 为了让社会更容易接纳特殊学生,该校每学期设立“开放周”,开展相关活动,让特殊学生感受社会的接纳。该校还与秀屿区笏石中心小学联合教学,利用传统节日等定期举办活动,为特殊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感受成长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 以人为本 提升教学质量 “不要着急,我们再试一次……”在秀屿区特殊教育学校个别化训练课上,教师杨玉兰认真地教学生做手工活。 “认数,对其他孩子来说很轻松,可是对这些特殊学生来说很困难,需要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讲,要用更多的爱去包容、接纳、引导他们。”杨玉兰自该校创办就在这里工作,坚持用诚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以爱心感化,以耐心教育学生,获评莆田市“最美教师”。 杨玉兰告诉记者,一些刚来学校的学生,面对陌生环境,会哭闹、打人甚至随地大小便等,必须要疏导孩子们的情绪,让他们慢慢地适应。看到孩子们一天天地进步,作为教师,内心也充满了快乐和成就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师德是教师的关键。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来说,他们需付出比其他学校老师更多的努力、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帮助特殊学生跨越重重障碍,融入社会。为此,该校积极开展“三心”献特教活动,即把“爱心”献给学生,把“耐心”献给工作,把“责任心”献给事业,邀请老教师参加师德主题演讲活动,在教师中开展“仁爱、博学、尽责、善教”教风评比,树典型,学榜样,争先进,培育良好的特教教师专业精神。 在业务上,该校高度重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培养,加强传、帮、带、促,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尽早成为教学能手。组织青年教师强化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参加国培、骨干教师培训,以及省地市教研教改活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邀请市级和其他县区特教教师来校上公开课,并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把新理念、好经验带回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整体提升。 该校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该校校园环境越来越美,教学设施日益完备,师资力量逐步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科研成果捷报频传。目前,该校有高级教师1人,福建省优秀教师1人,福建省“最美教师”提名奖1人,市名师工作室成员1人,区骨干教师3人。教师参加教研获得省级一等奖1名、三等奖1名,市级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学生自理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大部分学生基本适应社会生活。学校选派的运动员在福建省特奥运动会获“心心相印融合夹背球”项目二等奖、“4×50米接力”二等奖等奖项,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在第六届全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该校“魔术”表演在我市综合组节目选拔获第一名,并代表我市参加福建省残疾人文艺汇演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送教上门 关心关爱到家 9月13日,开学第二周,秀屿特殊教育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踏上了新学期的“送教”之旅。在笏石镇小陈家,该校教师王丹与陈黎明拿出教玩具、识字卡,帮他复习上学期学习的数字、汉字等内容。见到两位老师,小陈“咿咿呀呀”笑着。 开展送教上门活动,教残疾儿童认字。 小陈今年9岁,因脑瘫行动不便,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上课。当天,王丹、陈黎明和他一起玩手指游戏,唱儿歌,教他认识形状、颜色和数字。 “他因为长期卧床,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等都很差,我们根据他的身体状况,专门为他量身定制课程。”王丹说,他们每周都会过来给他上课,每次差不多一个半小时。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小陈的认知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能通过手势进行交流。 本着家庭自愿、量身定制、定期入户、免费教学的原则,该校由校领导带领教师组成“送教小组”,对不能到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服务。上学期该校共给9名学生上门送教。 “送教,不仅仅是送知识,更重要的是送爱心,让这些不能去学校上学的重度残疾孩子享受到了学校的教育,使他和他的家庭感到没有处在‘被遗忘的角落’。”秀屿区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杨国勇说,他们还建立送教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每周2次不少于6课时,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将“送教上门”工作经费纳入学校预算,每生每学年有600元的教玩具投入,对送教人员往返车旅费等予以补助,保障送教工作顺利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加强与普通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为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指导工作,每学期定期到普通学校举办一次讲座指导教学工作,提升了普通学校教师的特教专业水平。 王美辉告诉记者,近年来,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心关爱残疾儿童,秀屿区总工会、秀屿区慈善总会、烟草公司秀屿分公司等爱心单位纷纷前来奉献爱心,营造了关心关爱残疾儿童的浓厚氛围,让每一位“折翼天使”能够拥有多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