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屿区城管执法局细处着手,加强路灯维护修复,疏堵结合促进摊点规范经营,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实施环境卫生保洁一体化项目,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城市管理关乎城市形象、营商环境和民生福祉。秀屿区城管执法局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区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秉承“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从小处着眼,细处“落针”,下足“绣花功夫”,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城市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市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针对群众反映的四新村安置房区域路灯缺亮问题,秀屿区城管执法局路灯管理处派人对老旧线路进行整理、翻新,统一修复更换改造,很快就恢复亮灯。因漏电故障,高空缆线烧断,导致毓英中学城东校区附近路段路灯不亮。接到诉求后,工作人员立即着手修缮,通过高空作业更换电缆,“停摆”的路灯再次亮起来。秀屿区欣业路与笏南街交叉处未规划架设路灯线路,到了晚上,最后一路段黑灯瞎火。工作人员实地勘查后,与技术人员反复论证,确定加铺30米线路,全线打通“断头线路”。小路灯点亮大民生。今年以来,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该局着力把群众关心的小事办实办好,以“用心点亮回家路”为主题,修复城区缺损路灯,解决群众夜间出行安全问题。
▲秀屿区城管执法局组织人员修复路灯。据悉,秀屿中心城区有35条主次干道和支路,总里程约57公里,因路灯使用年限普遍较长,线路老化现象较为严重,许多路段路灯出现缺损,群众夜间出行颇受影响。今年初,该局依托城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建立路灯维护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并组织维护人员对辖区路灯缺损情况进行拉网排查,登记建档,逐一修缮,切实解决这一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民生问题。在台风季节来临前,该局工作人员主动作为,加班加点对华福路、涵港大道、华安路、岭美街等路灯故障频发点进行抢修。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路灯维护人员加强对卡口照明设施的巡检力度,对发现存在问题的路灯、线路、配电箱等设施,24小时不停工予以维修更换,保证亮灯率。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局共完成路灯修复330盏,处理路灯故障208处,更换电缆1225米,办理12345平台路灯投诉件169件。在路灯管护工作人员努力下,秀屿辖区路灯亮化率逐步提升。明亮安全的出行环境,不仅美化优化秀屿市容市貌,也为群众夜间出行提供了有效安全保障。眼下,聚焦“攻坚两个月、奋战六十天”部署要求,该局全面加强路灯巡检,计划分步骤对城区主次干道路灯进行升级节能改造,提升亮度,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结合常态化创城,该局积极推进市政管养提档升级。针对城区路段多处人行道地砖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破裂、下沉,走在上面常被“踩雷”等问题,该局组织人员对城区损坏的人行道路面、残缺的路沿石、道路塌陷点和缺损的窨井盖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普查、修补和维护,提升主次干道综合管护水平。每天7时是吴厝农贸市场早市的开市时间,一些流动商贩早早地来到这里,开始摆放当日所销售的各类瓜果蔬菜以及其他食材。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他们规范有序地经营,每天10时半左右会准时闭市。小摊小贩问题向来是城管执法的一大顽症,是群众投诉的焦点。“治理摊点要疏堵结合,不能只是简单的取缔。”秀屿区城管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地管理辖区内的流动摊贩,解决“马路市场”难题,秀屿区建成3个流动摊贩经营点,其中,早市1个,夜市2个。该局采用动态巡查、定点劝导的方式,一方面督促占道经营摊主进行现场整改,另一方面对流动摊贩进行教育劝导,明确告知摊贩哪里可以摆摊、哪里不可以摆摊,什么时间可以摆、什么时间不可以摆。通过引导,原先在绿洲小区、万和新城、泰安汇景园、莆田十中等附近的流动小商贩有序进入吴厝农贸市场,改变路边无序经营的状况。对于艾力艾鞋厂周边夜市的乱占道摆摊现象,则增划摊位100个,统一编号,明确经营时间,规范夜市管理。人性执法、文明执法。该局通过疏堵结合,强化流动摊点规范经营,既兼顾一些困难群众就业需求,方便周边居民,又保护了市容环境,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密切。今年以来,该局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城管行政执法有机融合,努力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对标对表创城迎检标准,该局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对存在安全隐患、一店多牌等违规户外广告牌全面清理整顿。为从源头上管控“滴撒漏”现象,该局对纳入渣土车安全管控平台的30部渣土运输车辆逐车安装GPS定位系统,强化痕迹管理、源头管控、实时监控,平台监管率达到100%。该局加强燃气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与辖区4家燃气企业、14家燃气分销点全部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逐一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11月10日,秀屿区分类办组织人员前往公园湾1号、云顶至尊两个小区,实地督导检查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垃圾分类的宣传、收运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指导莆田美城公司对存在的问题即查即改,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推进。以查促整改,以评促提升。据介绍,秀屿区在全市率先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莆田美城公司负责垃圾分类设施配套、宣传、收运、管理等工作,涉及11个小区、13个企事业单位、20所学校,为期3年。为确保购买服务项目工作质量,秀屿区引入督导考评机制,对莆田美城公司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情况实施百分制考核。考评标准分为日常管理工作、保障措施落实、工作实效、社会综合评价等四大类12项。每月组织人员进行考评,每年根据平均考核分,按照相应的百分比拨付承包费用,促使运营公司提升工作实效。
▲垃圾分类屋投用。走进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只见一座座精心设计的垃圾分类屋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所有分类屋不仅按“四定”要求配套洗手池、监控探头、工具间、排水设施等,还印制分类知识、投放时间、投放要求、分类管理员信息等。有的分类屋内还增设宣教室,用于推广垃圾分类知识、举办各类环保体验活动等。
截至目前,秀屿区已完成垃圾分类屋建设27座,建成多个垃圾分类亭,配备垃圾分类桶2000个、干湿分离桶每户一桶,配套13部垃圾收运车辆,收运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积累垃圾分类市场化运营经验的基础上,秀屿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环境卫生整治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年投资1.6亿元,将公共服务交由市场主体完成,从而全面实现“管干分离”,进一步提高了市容管理总体水平。
按照“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思路,去年10月,秀屿区实施环境卫生保洁一体化项目,将全区148个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城区道路卫生保洁、道路绿化养护、公厕管理、海漂垃圾治理、河道整治、交通设施维护等工作纳入承包服务范围,以区城市管理执法局作为项目业主,由区属国企产业集团作为实施主体,通过国有企业向社会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承包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承包期限采用“3+5”方式,年承包金额采取递增方式,实行每年一调整,避免企业因成本上升降低服务质量。
据区环卫处负责人介绍,环卫作业市场化后,设备资源得到整合,环卫队伍得到重整,作业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主要采用“日常保洁+每周整治+突击处置”相结合,确保日产日清。
环卫作业市场化成效如何,严格督查考核是关键。为此,秀屿区加强对承包企业的监管,建立严格的考核和退出机制。同时,注重考核结果运用,采用项目付费与绩效考核挂钩的方式,有效督促承包公司保障较高作业质量。
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如今,走进秀屿区各村居,能看到干净整洁的巷道,摆放整齐的垃圾桶,统一着装的保洁员在打扫着路面。“环境卫生好了,乡村越变越美。”村民们切实体会到了整洁环境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