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富民展新颜——平海镇江堤村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5-10-17 16:24:30 傅梅香 林伟 梁龙龙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程宜杉  

用好“一张图”赋能基层治理,打造秀屿区首个标准化农机服务中心,建成规模化胡萝卜种植基地,引入南美白对虾、石斑鱼等特色养殖……秀屿区平海镇江堤村强化党建引领,稳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秀屿区平海镇江堤村聚焦组织、人才、产业、生态、文化五大领域,以党建引领强根基、特色产业兴经济、有效治理优环境,将乡村振兴的蓝图转化为宜居宜业的实景。该村先后获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党建强基 数字赋能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江堤村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创新实施“党建+”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江堤村党支部与市委办公室党总支、莆田市中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党支部开展联建,在产业、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力量下沉,不断建强组织堡垒,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在江堤村数字治理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村资源资产动态。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通过“全市一张图”平台更新村内资产信息,每一块土地的权属、每一处资产的状态都清晰可见。

“以前摸家底全靠‘脚底板’,现在有了数字平台,‘三表一库’动态更新,资源、资产、资金一目了然。”江堤村党支部书记钱志善介绍,依托该平台,村里不仅建立了集体经济收支、资源性资产等台账,还构建了乡村人才库,实现“底数清、信息明、动态知”,为发展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数字赋能不止于“摸清家底”,更延伸到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江堤村整合文明创建、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解等功能,打造全域数字管理系统。针对矛盾化解,该村创新模式,让纠纷调处全流程在平台上流转,从上报、研判到化解,每一步都有迹可循。

“特殊人群风险分析、重点区域隐患预警,平台都能实时提醒,我们可以精准安排力量下沉管控。”驻村民警表示,数字化治理让村里的安定更有保障。

摸清家底后,如何发展?平海镇成立江堤村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密切联络挂钩服务队和各下沉力量,共同研判、协调解决发展难题;创新实施“导师帮带”制度,邀请已退休的乡亲担任年轻干部的帮带导师。“我们村由市审计局原局长黄锦华担任导师,年轻干部虚心好学、务实重干,细化落实江堤村5年计划、30件要事。”钱志善告诉记者,村“两委”班子成员有8人,退休干部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助力年轻队伍快速成长。

为了拓宽宣传渠道,该村还开通“平海镇江堤村委会”官方抖音号,积极传播江堤好声音、正能量。严格落实“三官一律”下乡制度,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定期驻村,通过普法宣传、法律咨询,让法治观念深入民心。

产业兴旺 多元发展

10月14日,江堤村农副产品粗加工基地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厂房已实现封顶,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室内装修。

“这里原本是村集体所有的闲置旧厂房,我们因地制宜使用乡村振兴资金建设一座占地约500平方米的2层农副产品粗加工基地。”驻村第一书记涂振家介绍,基地一楼规划为冻库,二楼用于农产品粗加工,建成后租赁给企业,能够带动村民就业,每年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一举多得。

江堤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过去以种植地瓜、花生等传统作物为主,缺乏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江堤村深刻认识到产业振兴的重要性,通过全面摸清家底,创新思路盘活闲置资源,让一个个“沉睡资产”焕发新生机。

养殖户组织工人对晒干的海带进行包装。

除了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村里还有多个“变废为宝”的成功案例。修缮一新的旧医疗站,如今已成为秀屿区首个标准化农机服务中心。该中心创新采用“村购企租”模式,集中采购6台大型轮式拖拉机租赁给农业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创收约12万元。闲置的原溪西小学和原海星小学旧址,经过修缮后租赁给养殖户进行海带、龙须菜包装,既带动村民就业,又为村集体年增收2万元。

利用废弃盐碱地,引入企业发展南美白对虾、石斑鱼等特色养殖。

在产业布局上,江堤村既深耕农业优势,又积极拓展新兴领域。通过流转300亩土地给中天现代农业公司,建成规模化胡萝卜种植基地;利用150余亩废弃盐碱地,引入莆田市祝顺生物技术公司发展南美白对虾、石斑鱼等特色养殖,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与此同时,江堤村聚焦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在村部后方停车场建成平海镇首个营利性新能源车充电站,4个充电桩有效满足周边需求;村部楼顶铺设250平方米分布式光伏板,年发电收益3万元;与联通公司合作数智乡村项目,实现村集体、村民、企业三方受益。

为了将特色产业做精做优,村集体还计划联合企业打造“江堤特色地瓜干”品牌,通过合作社促增收,让传统“小特产”逐步升级为富民“大产业”。今年,江堤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突破50万元。

产业兴旺带动人才回归。江堤村专门设立“返乡人”工作站,以“保姆式”服务招引在外从事电商、鞋服加工等行业的村民返乡创业。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回到家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治理有效 乡风文明

清晨的江堤村,干净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清澈的汶泗港河倒映着两岸绿植,村民们在健身广场上打太极,一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江堤村以“绿水青山”工程改善人居环境,以“文化粮仓”工程涵养文明乡风,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以前村里的露天厕所又脏又臭,现在改成了绿化带,还建了2座公共厕所,环境好多了。”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黄世宣赞不绝口。

江堤村扎实推进户厕整治,拆除露天厕所并实施绿化工程,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实施溪顶山塘改造、汶泗港河道清淤等工程,通过“村集体解决一点、老人协会自筹一点、民营企业家捐助一点”的方式,整治沟渠5公里。村里还统筹推进主干道提升、盐场路硬化,新增178盏太阳能路灯,整治道路乱堆乱放、车辆乱停问题,让夜晚的江堤村亮起来、美起来、畅起来。

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长效管护。江堤村配备1名卫生协管员、5名环卫人员,设立60处垃圾分类投放点,制定“四无三洁”标准(无乱搭乱建、无暴露垃圾、无积存垃圾、无卫生死角,地面整洁、物品堆放整齐、墙体墙面整洁),让村庄保持洁净。

在人居环境提升的同时,江堤村还注重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管理,完善公共视频设备,并将数据接入“全市一张图”平台实现联动,既保障村民安全,又助力环境管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江堤村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大力实施文化振兴工程。村里修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氏民居,计划建成革命老区纪念馆和村史馆,并通过抖音账号宣传古迹文化,让本土历史真正“活”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建女子军乐队、腰鼓队,每年举办广场舞大赛、放映电影、上演莆仙戏,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里还邀请集美大学实践队开设儿童公益夏令营,开展“最美人物”“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弘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新风尚。通过深化移风易俗,引导村民摒弃高价彩礼、攀比排场、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将道德、法治元素融入村规民约,有效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建设2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室、1个大众健身活动中心,把健身场地搬到百姓家门口,补齐基层公共体育设施短板。

今后,江堤村将继续深化“党建+”模式,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深化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应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秀屿要闻
产业经济
乡镇、部门动态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17002539号-1
  • 莆田市秀屿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秀屿区机关大院内
  • 邮政编码:351146 联系电话:0594—5855099
  • 投稿邮箱:xybdz2014@163.com
  • 举报电话:0594—5855099 举报邮箱:xyqrmt603@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莆田市秀屿区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