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生金,破解沿海种植困局
2025-09-23 11:19:56 黄凌燕/文 蔡昊/图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林思宇  

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殷切希望,继续深耕“三农”,发挥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林人才,把更多好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秋收时节,秀屿区沿海旱地上,连片旱作节水抗旱稻随风轻摇,穗粒饱满,稻香四溢。8月底,由福建农林大学林文雄教授团队承担的“福建沿海旱作节水抗旱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项目再传喜讯——最新测产数据显示平均亩产达558.79公斤。这项创新技术已成功示范推广三年,累计面积超过3000亩,既破解沿海旱地种植难题,又保障了粮食安全生产。

林文雄教授(左三)在秀屿区指导旱作节水抗旱稻栽培。

记者从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了解到,旱作节水抗旱稻测产在埭头镇进行。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专家随机抽取3块有代表性的示范片田块进行机械收割测产,经过严格的面积测量,脱粒称重、水分测定等环节,专家一致认为:旱作节水抗旱稻长势整齐一致,田间无明显病虫害,后期转色好。

科技赋能,秀屿区旱作节水抗旱稻获得丰收。

林文雄介绍,旱作节水抗旱稻生产季每亩喷灌用水554吨—839吨,与常规水稻栽培每亩灌溉1167吨—2501吨水相比,节水52%以上,每亩节约能耗成本70元以上,应用在沿海旱地,能有效缓解区域农业用水矛盾,增强粮食供给能力。

秀屿区有旱地近16.2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76%,主要种植甘薯、花生、胡萝卜等旱作物。然而,单一作物种植容易造成土地连作障碍,使土壤环境恶化、病虫害加剧、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等。2020年起,福建农林大学林文雄教授团队以五四农场为试验田,开展旱作节水抗旱稻种植试验,并探索“旱作节水抗旱稻+”轮作、“旱作节水抗旱稻+大豆”间作等模式。福建农林大学3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2名本科生入驻认领“责任田”,筛选适宜沿海旱地种植的作物。如今,曾经光秃秃的旱地,逐渐变得“金灿灿”“绿油油”。

为促进农田地力生产力协同提升,推动秀屿区粮食与经济作物协调发展,2023年起,林文雄教授团队指导莆田市绿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莆田市浓浓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莆田丰彩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采用“旱作节水抗旱稻-胡萝卜”轮作模式,充分利用胡萝卜种植已有的喷灌设施,巧妙地安排了作物茬口。此举一方面显著提升了下茬胡萝卜的产量和品质,每亩增产2吨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一季水稻的种植收益,筑牢了粮食安全防线。

秀屿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胜武介绍,林文雄教授团队依托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和福建秀屿旱作水稻科技小院,通过引进筛选适宜当地种植品种、开展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并在全区示范推广,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为我省沿海旱地农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17002539号-1
  • 莆田市秀屿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秀屿区机关大院内
  • 邮政编码:351146 联系电话:0594—5855099
  • 投稿邮箱:xybdz2014@163.com
  • 举报电话:0594—5855099 举报邮箱:xyqrmt603@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莆田市秀屿区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