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村联建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弘扬新风增进和谐……秀屿区东峤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结合实际,强化举措,扎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秀屿区东峤镇将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紧扣“一场两镇三园区”发展布局(盐场、全域生态旅游小镇、上塘银饰小镇、东峤工业园区、木材加工区、上塘珠宝城园区),以“党建引领、统筹谋划、培育特色、综合发展”为总思路,打破行政壁垒促联动,激活产业动能强根基,厚植文明新风润乡土,推动“五大振兴”同频共振,用实干笔墨在广袤乡野间勾勒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图景。 党建联建强根基 连日来,东峤镇党委书记肖耀华,东峤镇镇长、上塘中心村党委书记庄荔彬深入上塘、渚林、汀塘等社区,现场协调推进七夕银饰小镇缤纷季活动筹备工作。 此次活动的顺利推进,得益于上塘中心村党委的联动机制。“我们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将地域相邻、产业互补的上塘、渚林、汀塘进行整合,成立上塘中心村党委,构建‘党建联抓、发展联动、治理联促、干群联心’的工作机制,让强村带弱村、资源变效益。”肖耀华表示,他们通过选优配强片区党委班子,让“头雁效应”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这种“强弱联姻”的发展模式,使联建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同坐一条船、共谋发展路”的良好局面。 组织架构的创新突破,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跨村联建的资源整合,释放乘数效应。上塘珠宝城集聚黄金、白银、玉器等10多个品类的企业,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带动当地30%群众就业,间接拉动当地50%群众增收。联建村共享这一平台,形成“银饰加工+配套服务”产业链,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金饭碗”。 文旅融合激活文化基因。渚林社区的九龙山白云洞景区连续举办3场“村晚”暨卓晚春文化宣传活动,以民俗展演、非遗体验等形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旅游经济“火”起来。 服务联办温暖“夕阳红”。该镇以“乐居汀塘”为试点,拓展培育“乐居上塘”等养老服务品牌,整合多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监测、文化娱乐等多元化服务,构建起居家养老的幸福生态。 此外,东峤镇还成立三珠中心村党委,整合珠江、珠川、先锋三个村落,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构建起“村两委统筹整合、党员群众协调联动”的新格局。 在跨村联建的基础上,东峤镇进一步拓展党建引领的广度与深度,将全镇划分为农业特色、文旅魅力、工业集聚、商贸活力、海洋经济5大片区,让党建引领成为资源整合的“金钥匙”。 通过党建引领片区化发展,该镇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从“一枝独秀”到片区“竞相绽放”的转变。 庄荔彬介绍,该镇还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动态掌握能人、企业家等信息,引导人才回乡“反哺”,为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下一步,将继续深化“跨村联建”模式,推动产业融合、治理创新、服务升级,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产业赋能添动力 临近七夕,上塘珠宝城内一派繁忙景象,商家们忙着备货、赶订单。这个被誉为“中国银饰之都”的产业园区,目前集聚了159家生产加工企业、218家商贸批发企业和近500家电商商户,直接带动就业2.5万余人,其中大部分是当地转型就业的农民。 东峤镇积极推动“工贸旅”融合发展,依托珠宝城600多个购物场所和120多家餐饮店,创建美食街、夜市小吃街,做大做强省级夜间经济示范区。随着珠宝城二期和银饰标准化厂房项目的推进,产业带动效应将进一步放大。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东峤镇是我省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拥有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东峤工业园区等。各村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积极培育项目和产业,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 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赤岐村,谋划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一期)、埭里产业园建设工程、对虾养殖项目、生态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利用资金扶持产业发展,兼顾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前沁村依托木材加工区,计划打造以其为中心的商贸地带,规划建设木材加工展示街区、农贸市场、小吃一条街等项目,辐射带动魏厝、凌烟、梁厝等资产匮乏村增收。霞西村凭借独特资源,大力发展特色蛏养殖,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峤江社区通过发包滩涂等资源,年创收95万元。值得一提的是,珠江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成功入选莆田市“金牌旅游村”。 乡亲回乡投资建设普莱生物基地,目前已基本完工。 产业振兴离不开创新驱动。东峤镇通过举办银饰采购节、乡村美食节、木材家居节等活动,不断拓展产业链条。铁炉村通过“人才回归、资金回归、项目回归”工程,吸引乡亲回乡投资建设普莱生物基地,预计村集体收入年增4.3万元。前江村、下房村等把闲置的旧村部出租,盘活闲置资产。渚林社区依托九龙山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产值达520余万元。各村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以产业先行激发乡村活力,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应当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培育主导产业、盘活资源要素、吸引人才回归,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东峤镇统战委员陈喜告诉记者,从传统农业到银饰加工,从海盐生产到木材贸易,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也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文明新风润乡土 6月30日,“红色古厝映初心,赓续传承谱新章”——三座厝开馆暨家风主题宣传活动举行。红色后代讲述革命故事,“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受表扬,家风家教小品《婆媳互夸》赢得阵阵掌声,这场献礼“七一”活动以红色文化为纽带,既赓续红色基因,又播撒文明新风种子,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三座厝开馆暨家风主题宣传活动现场,表彰“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 乡风文明是基层治理的灵魂,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东峤镇深挖文化富矿,让文明新风浸润乡土。新年伊始,移风易俗篮球赛、拔河比赛、十音八乐大赛接连上演,群众在呐喊助威中感受集体力量,在丝竹雅韵中品味传统文化。上塘社区、渚林社区的新春茶话会邀请返乡人才共话发展,收到了100余条“金点子”。志愿者走村串户发放倡议书,张贴300余张移风易俗海报,让文明理念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日常。 网格员、宣传员、监督员“三员”队伍织密治理网络,让新风正气落地生根。他们主动摸排动态,去年报备群众操办宴席36场次,摸排“零聘金”典型27对。红白理事会用活村规民约,表扬授牌5类25名移风易俗先进典型、1类移风易俗先行村,树立榜样。“镇长说唱移风易俗”短片走红网络,50余次踩街活动、7场宣传会、4场文艺汇演上演,传播文明新风。 在基层治理方面,该镇融入“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及“全市一张图”评比活动,运用“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及“镇党委书记下乡接访日”机制,化解纠纷,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生态振兴同步发力。该镇去年新增50个美丽庭院、25处微景观、3个小公园等,串起乡村风景线。污水收集管网延伸到户,垃圾分类闭环日益完善,“镇村企”协同整治机制让“绿盈乡村”颜值更高。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肖耀华表示,该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通过党建引领聚合力、产业赋能强根基、文明治理润人心,奋力书写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画卷,为实现“和美莆田、共同富裕”新愿景贡献力量。 |